汽車 ABS 技術是何時發明的?
汽車 ABS 技術發明于 1920 年,由英國人霍納摩爾研制并申請專利。此后,這項技術歷經漫長發展。20 世紀 30 年代,它在鐵路機車制動系統中得到應用;50 年代起,逐漸在汽車領域嶄露頭角。從最初少數車型的嘗試,到后來在豪華汽車上陸續裝備,再到 80 年代后期廣泛應用,如今已成為一般轎車的標準配置,持續推動著汽車制動安全的進步。
在這期間,眾多品牌和企業都為ABS技術的發展貢獻了力量。1953年,梅賽德斯 - 奔馳工程師Hans Scherenberg提出防止車輪在剎車時鎖死的專利申請,為汽車領域應用ABS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1978年8月,奔馳與博世強強聯手,在德國斯圖加特發布了全球首款車載ABS,并率先應用在W116世代的S級上,邁出了汽車ABS技術商業化應用的重要一步。
此后,各大汽車品牌紛紛跟進。1982年,本田推出多通道四輪電控ABS;1985年,福特scorpio標配ABS系統;1986年,奔馳更是將旗下所有乘用車的ABS列為標配。到了90年代,ABS技術發展愈發迅速,開發出第五代產品,成為眾多汽車特別是轎車的標準裝備。至20世紀末,ABS在汽車上的裝有率近達80%。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國家也通過立法等形式,推動ABS技術在汽車上的普及。1995年,日本要求所有乘用車標配ABS;2004年,歐盟立法要求全部新車需裝備ABS;2012年,美國聯邦政府要求市售新車需標配ESC車身穩定控制和ABS;2015年,中國也要求所有車輛(包括微面微卡)標配ABS。
汽車ABS技術自1920年發明以來,不斷演進與完善。從最初的設想,到鐵路機車、飛機上的應用,再到在汽車領域全面開花,成為保障行車安全的重要配置。它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汽車行業對安全性能的不懈追求,也讓每一位駕駛者在行車過程中多了一份安心與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