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車架的結構設計有哪些類型
副車架的結構設計主要有以下類型:
1. “元寶”型副車架:主體斷面封閉,一般為鋼板沖壓焊接或彎管制成,有 4 個安裝點與車身連接,常用于前副車架。這種結構較早出現,成本較低。
2. 全框式副車架:由 4 根管或 4 段封閉梁焊接成框式,通過 4 個或 6 個點與車身相連,一般用于前副車架。它強度高、穩固,能控制發動機下沉軌跡并吸收碰撞能量,安全性好,但制作成本高、工藝復雜。
3. 多連桿型副車架:主體結構有彎管型、板型、“井”字型,主要用于后懸架,部分車型也用于前懸架,能大幅改善車輛操控性。
4. 扭轉型副車架:常用于 A 級和 A0 級車后橋,主體結構多為沖壓件或鋼管熱壓成型,焊接總成是在 V 或 U 型橫梁本體兩端各焊一個縱臂,開口朝向有車前、車后及地面 3 種。
此外,前副車架按結構特點分半框式和全框式。半框式形似元寶,體積小、質量輕、成本低;全框式由四段封閉梁焊接成口字型框式,與車身連接點多,強度高。
前副車架常用材料有 SAPH370/SAPH440、QSTE340/QSTE 340420 等鋼材,隨著輕量化技術發展,鋁合金、鋼鋁混合、碳纖維等材料也開始應用。加工工藝有沖壓焊接、液壓成型、鋁合金鑄造等,國內沖壓焊接較普遍,國外液壓成型應用更廣。
目前框式副車架多采用蝶形結構,四點安裝,重量輕,上面可搭載穩定桿、轉向機、控制臂等。奇瑞發明專利的框式副車架通過合理設置安裝點和加強板,用六點連接方式,可連接車身和懸架,提高車身剛性,支撐發動機等部件,還能吸收正面碰撞沖擊力,解決連接問題,避免長期使用中因應力集中發生撕裂。
框式副車架結構包括左縱梁和右縱梁,多為鋼制鑄造件,互為鏡像對稱結構。
汽車底盤系統中,副車架設計一是阻隔地面及動力總成的振動和噪音,減少其直接進入車廂。非框架式前副車架結構簡單,剛性連接框架式前副車架能提供更高剛度并集成動力總成等,柔性連接框架式前副車架增加橡膠襯套能更好過濾振動,非框架式后副車架結構簡單、成本低,框架式后副車架能集成更多部件形成后懸架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