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奔馳汽車制造廠如何保證車輛的安全性?
首先是安全帶的不斷改進,1968 年推出三點式安全帶,1973 年成為所有車型標準裝備,之后又對安全帶幾何形狀和下部安裝點進行優化,確保最佳定位。
接著是安全帶預緊器的發明,在 1970 年代初開發,1980 年首次用于前排座椅,1984 年成為乘用車型標準裝備,能在碰撞時迅速拉緊安全帶。
安全氣囊的開發是又一里程碑,1967 年開始研發,1980 年代末批量生產,如今已能根據碰撞嚴重程度自適應充氣。
奔馳還開發了安全帶限力器,在車輛乘員被安全氣囊緩沖時減少安全帶約束力,減輕前排乘客上半身負荷。
在應對側面碰撞方面,奔馳采用更堅固的門鎖和鉸鏈、特殊填充物,1995 年和 1998 年分別采用側氣囊和簾式安全氣囊,還為跑車和敞篷車開發專用安全系統。
PRE-SAFE 系統于 2002 年底誕生,是創新的乘員保護系統,能預測事故并啟動預防性措施。可充氣安全帶能降低后排乘客受傷風險。
在調查方法上,用激光掃描儀或高清衛星地圖替代手工繪制現場草圖,產生更詳細準確的草圖。國際調查基于不同數據庫標準化數據成立新的項目 iGLAD,但仍需在其他市場進一步調查以縮小數據差距。
奔馳早在 50 多年前就成立事故研究調查中心,1959 年的奔馳 190 碰撞測試奠定車輛安全基礎,1969 年成立事故研究中心,到 2018 年已研究超 5000 起事故。
車輛在批量生產前,需在計算機上進行 1.5 萬次事故模擬,并在車輛安全技術中心進行約 150 次真實碰撞測試。事故研究人員會在事故現場從一系列基本問題著手,將信息錄入計算機轉化為可視化資料并進行比較,以開發新的安全系統。
奔馳還根據事故研究結果改進車身結構,引入偏置碰撞測試和可變形障礙物碰撞測試。奔馳 S 級轎車在被動安全方面,搭載智能魔術車身系統,通過抬高車身保障駕駛艙完整,車頭、車尾有吸能區,采用鋼鋁混合結構。還首創后排正向安全氣囊,更好地保障后排乘員安全。
在主動安全方面,奔馳是全球首個獲得 L3 級國際認證的車企,其 L3 級自動駕駛系統針對車輛控制權歸屬有更詳細劃分,已在國內啟動道路測試。
奔馳還致力于兒童交通安全,舉辦“小孩說話也管用”活動,推動構建“兒童交通安全友好型城市”。
此外,奔馳在新車上市前歷經 1.5 萬次模擬碰撞測試,還將 X 射線技術應用于碰撞測試,建立安全“游樂場”進行極端條件測試。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也有眾多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