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開年不尋常。
此一邊,由中汽中心發布的《2024年中國汽車專利數據統計分析》顯示,全年東風汽車發明授權量1906件,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列自主整車集團第一,連續3年領跑中國車企。

彼一邊,嵐圖汽車智能新品上市發布會上,一組數據令人關注,中國每賣出3臺高端MPV,就有1臺嵐圖夢想家。這款車一經上市,5個月突破6萬臺訂單量。

絕非一朝一夕而來。每一代成果,都在前一代創造的經驗之上,迭代成為新的創造。這是科技的進步,也是時間的重量。
在科技博弈場上迸發力量
時間有重量嗎?
縱觀這十幾年,自黨的十八大標注中國道路的歷史性跨越,中國汽車產業在現代化進程中一路狂飆猛進,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超100倍,全球汽車版圖不斷重塑。新賽道硝煙暗起,核心技術是車企的“命門”所在。
橫覽產業發展的坐標系,東風汽車在其間,從“向新躍遷”走來,向“重大機遇”駛去,正站在了新的方位。作為中央企業,東風汽車聚集了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資源,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始終砥礪著“國家隊”的擔當。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
向著目標,奮力前進。東風回應時代要求,發揮國有高科技企業組織雄厚戰略科技力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向科技要戰斗力的東風汽車,全面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在新時代的科技博弈場上,以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續迸發中國力量。
在歷史前進邏輯中持續前進
回溯既往,歷史興衰更替的起承轉合清晰可辨。從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是在一馬平川中發展壯大。坎坷、波折、挑戰,無時無刻不構成著螺旋式上升的規律。這,便是歷史前進邏輯中的前進。
前進之路上,東風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東風,不斷讓今天的事業“更進一步”。
每走一步,都沒有現成的路可走。“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打開發展新境界,“4+2”事業布局、“1+n”研發體系構筑發展新優勢,自主新能源“躍遷”、自主研發“躍動”、商用車“躍升”、零部件“躍創”提供發展新動能。怎能不說,這“更進一步”的實質,是東風的自我超越?
不妨用兩份答卷,來描述新時代的東風向新躍遷的進程。
這是一份關于速度的答卷。近年來,東風深耕混動、純電、氫能技術路線,多款動力總成加速迭代,保持行業領先;只爭朝夕推動產品走向市場,爆款產品快速上量,形成全面覆蓋豪華、高端、主流的業務格局。

這是一份關于實力的答卷。近年來,東風研發投入持續增長,研發人才隊伍達1.4萬人,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課題持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掌控率和專利數不斷上升,兩年間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數量連續位于汽車行業第一。
兩份答卷,是東風作為“國家隊”對時代之問的回應——沒有科技的自主,就沒有產業發展的自主;沒有科技的創新,就沒有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在貫徹國家意志中擔民族大任
我們試圖從全球化的角度為東風汽車的未來找到注腳。
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如果說新能源、智能化的突飛猛進最能考驗一個國家汽車產業的發展實力,那么漫長艱辛的技術積淀和創新突圍,則最能測試一個企業能否有足夠的力量,在全球市場持續領跑。
能否進入全球前五,幾乎是一個衡量車企能否長遠發展的標準。產業規模、發展動能、核心技術、文化內核,都是決定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以技術優勢,爭取技術突圍、厚植技術積淀。東風汽車累計擁有有效專利超2.44萬件,其中發明專利9821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明數量3393件,占比達35%。
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今天的東風,站在6000萬輛之上,構建了新的自主品牌格局,努力為中國品牌代言,進一步走向世界舞臺。
完整的自主新能源品牌格局,前所未有。東風嵐圖開啟高端智慧新能源事業版圖,東風猛士致力成為豪華電動越野文化領先者,東風奕派、東風風神、東風納米、東風風行發力主流市場。
一個個科技品牌的創新速度,前所未有。“量子架構”、“馬赫E”、“東風氫舟”厚積薄發,“行業第一”、“國內首款”、“全球首個”不勝枚舉,從技術、平臺到生態全面向上突破。

所有這些前所未有,都是為了源源不斷為用戶創造價值。只因是千千萬萬用戶的信賴與托付,鑄就了東風。而今,用戶的每一份信任,都在參與中國汽車馳騁世界的歷史。
從貫徹國家意志、擔當民族大任的一刻起,東風就注定是國家的東風,是民族的東風。
曾經,當中國汽車需要獨立自主的產業矩陣,東風就投身三線建設的大潮。今天,當中國汽車需要第一戰隊,東風,就毅然站在這隊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