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梅賽德斯-奔馳設計總監戈登·瓦格納在接受ABC采訪時表示,“屏幕不配豪華”“99%的AI設計是垃圾”等言論可以說是語驚四座。此番言論看似捍衛了傳統豪華美學的地位,實則暴露了這家傳統車企對智能化變革的認知錯位。

在采訪中,瓦格納將大屏幕貶為“指紋收集器”,卻選擇性忽視了這一載體對用戶體驗重要作用。以特斯拉Model S Plaid為例,其17英寸橫屏通過游戲級芯片與分區觸控技術,實現導航、娛樂、車輛控制的深度整合,用戶日均觸控次數達47次,遠超傳統物理按鍵的交互頻率。而蔚來ET7的12.8英寸AMOLED屏,通過防眩光涂層與疏油層工藝,將指紋殘留率降低至3%,對于其口中的缺陷如今也早有解決辦法。

更關鍵的是,大屏幕是智能化生態的物理接口。以生態著稱的華為鴻蒙座艙通過多屏聯動與原子化服務,讓車機成為手機、智能家居的延伸;理想L9的副駕屏與后艙屏,則通過手勢控制與語音交互,重構家庭出行場景。這些案例證明,屏幕的豪華感與其說是決于邊框厚度,更多的在于其承載的生態價值與交互效率,如果拘泥于傳統的內飾風格,那么這些邊界的服務都難以實現。
此外,瓦格納將當前AI設計貶為“99%的垃圾”,卻無視了AI技術對用戶體驗的顛覆性提升。小鵬XNGP系統通過AI深度學習,將城市道路場景接管率降至0.2次/千公里,比亞迪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利用AI視覺算法實現雨天障礙物識別準確率98%,這些都是AI應用到車輛研發的最直接體現。

而到用戶最直接接觸的座艙領域,AI更可以提供個性化的使用體驗。舉例來說,蔚來NOMI通過情感引擎與語義理解,實現“主動關懷式交互”,用戶日均喚醒次數達15次;華為小藝助手則能根據用戶日程、地理位置、駕駛習慣,主動推薦充電樁、餐廳及路線規劃,將被動變為主動。若將這些創新定義為垃圾,無異于否定智能汽車的存在價值。
汽車網評:戈登·瓦格納的言論,本質上是傳統設計想法不適應當前汽車工業的結果。當智能座艙從帶給用戶便利時,當AI從工具升級融入到消費者的生活時,豪華汽車內飾的定義或許已經有了改變。奔馳若繼續只將豪華定義為皮革縫線與木紋飾板,只能說和當年功能機又有何差別。
有消息稱,奔馳中國裁員15%,賠償高達N+9,或許這就是代價。今天,奔馳設計師的言論形同對智能化浪潮的抗拒,在汽車產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真正的“垃圾”從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拒絕擁抱變化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