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特斯拉宣布煥新Model Y長續航版漲價1萬元,起售價達31.35萬元,榮獲新能源價格戰中的“逆行者”,這一謎之操作自然引起不少熱議,在FSD入華遇阻、銷量暴跌、品牌聲譽受損的背景下,特斯拉的底氣從何而來?

銷量暴跌與漲價形成“互補”
沒想到特斯拉面對如今市場表現,卻依然“淡定”,反手打出漲價策略與市場表現形成鮮明反差。2025年2月,特斯拉中國銷量同比暴跌49%,Model Y銷量僅8066輛,同比跌幅高達77%。歐洲市場同樣慘淡,德國銷量下滑71%,法國、挪威等地跌幅超40%。即使總部的美國,銷量也連續4個月下滑。所以,它背后到底藏了什么?
漲價背后的三重試探:
成本壓力轉嫁,煥新Model Y升級車漆、翻毛內飾、后排屏幕等配置,與如今新能源相比,疊加供應鏈成本上升,車企選擇將壓力轉移至消費者身上,這漲價似乎讓消費者不領情。
另外,通過漲價維持“高端電動標桿”標簽,避免陷入國產新勢力的“價格內卷”,雖然做到品牌形象維護,卻失去大量的市場份額。
后輪驅動版推出3年0息、5年超低息政策,月供低至3808元,看似優惠,實則通過變相降價刺激需求,引導用戶選擇低配車型。

當技術優勢不再,漲價更像一場“虛張聲勢”的品牌表演
曾給予厚望的FSD技術是特斯拉最大的底氣, FSD依賴數據回傳美國訓練,而中國對算法本土化與數據安全的嚴格監管,導致其入華時間遙遙無期。有用戶調侃道:“連地圖導航都卡,談何自動駕駛?”
近期開放的FSD測試版被爆出頻繁誤判車道線、無法識別復雜路況,甚至因“幽靈剎車”登上投訴榜。入華首秀出現的各種“謎之操作”,成為了中國市場的信任黑洞。加上競品(如華為ADS3.0、小鵬XNGP)已實現城市NOA,反觀特斯拉的智駕能力從“引以為傲”的標桿淪落為“短板”。
當技術優勢不再有,這次的漲價似乎更像一場“虛張聲勢”的品牌表演。

溢價邏輯的致命陷阱
如今新能源車性價比越來越高,而特斯拉喪失了性價比,而年用戶轉向更具科技感的國產車型,2024年Model 3銷量已被小米SU7超越,便是警惕。
銷量下滑與漲價形成惡性循環,特斯拉股價年內跌幅超44%,若無法扭轉頹勢,恐怕引發投資者拋售,當汽車銷量與股價都不占優時,也不知特斯拉需要多久時間才能重回巔峰。難道真的盼望FSD能早日落地才能逆轉局勢?

汽車網評:
特斯拉漲價這波“反向”操作,算是傳統巨頭在新能源轉型中的一場危險豪賭,想試圖用“品牌溢價”來掩蓋技術停滯與市場失焦,但卻忽視了如今中國消費者已從“盲目崇拜”轉向“理性消費”。若特斯拉仍不做出改變,或將重演”諾基亞“式的潰敗,不是死于技術,而是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