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視界報道】在近日舉辦的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長城汽車CTO吳會肖接受了EV視界專訪。這位被稱為“長城劉亦菲”的80后技術掌門人,首次全面闡述了長城汽車在智能化轉型中的技術路線與戰略思考。在長達90分鐘的深度對話中,吳會肖不僅回應了與華為合作的傳聞,還首次披露了長城L3自動駕駛技術的最新進展,以及公司在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的戰略布局。
長城智能化轉型,從車機危機到全民智駕的技術普惠之路
2024年是長城汽車智能化轉型的關鍵節點。數據顯示,搭載CoffeeOS3系統的魏牌藍山車型累計交付量突破12萬輛,用戶凈推薦值(NPS)高達72分,超越部分新勢力品牌。“這個成績來之不易,”吳會肖回憶道,“2021年的車機危機堪稱我們智能化轉型的‘成人禮’。”
彼時,供應商提供的座艙系統頻繁出現黑屏、卡頓,用戶投訴率居高不下。臨危受命的吳會肖迅速組建了一支2000多人的攻關團隊,并在九個月內開發出自研操作系統。“最困難的是要在解決存量車型技術問題的同時開發新一代系統。”她坦言,“團隊連續通宵工作了4個半月,質量部門甚至將競品拉來對比,直到確認我們是行業第一才敢發布。”
這場漂亮的翻身仗背后,是長城對技術路線的深刻反思與調整。在吳會肖的推動下,長城確立了“感知先行、算力支撐、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發展路徑。2024年8月,長城發布全球首個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市場景自動駕駛方案NOA2.0,并在重慶地下三層停車場到地面鬧市的復雜測試中實現全程零接管。
面對行業熱議的“梯隊論”,吳會肖展現出技術專家特有的冷靜。“安全帶剛發明時也是豪華車專屬,現在呢?”她反問道,“智駕終將像ABS、ESP一樣成為標配,屆時再談梯隊已無意義。”
這一判斷源于長城的技術實踐。2024年,長城投入92億元研發費用,其中60%用于智能化領域。吳會肖透露,公司已組建2000人的專職智駕團隊,并在北京、上海、保定三地建立算法研發中心。“我們不像新勢力那樣高調,但在感知算法、規控策略等底層技術上的專利數量位居行業前三。”
這種技術積累正轉化為產品競爭力。2025款哈弗梟龍MAX將搭載“全民智駕”方案,以不到2萬元的選裝價格提供包括城市通勤NOA、跨層記憶泊車等完整功能。“從20萬級別下探到15萬市場,這才是真正的技術普惠。”吳會肖說。
作為國內首位汽車集團女性CTO,吳會肖的管理風格獨具特色。“第一次體驗自動駕駛時,我最在意的是系統能否清晰呈現決策邏輯。”她回憶道,“女性更關注‘信任建立’這個軟性維度。”
這種用戶思維深刻影響著長城的產品定義。CoffeeOS3首創“透明化智駕”交互模式,通過AR-HUD實時顯示車輛感知結果和行駛意圖。“就像副駕駛向你解釋路況,而不是黑箱操作。”吳會肖解釋道。數據顯示,該設計使用戶對智駕系統的首次信任度提升了40%。
在組織管理上,她推行“技術民主化”,要求工程師每月完成100公里真實路測。“去年我們團隊累計測試里程達500萬公里,發現并解決了872個corner case(極端案例)。”這種腳踏實地的作風,讓長城在2024年IIHS自動駕駛測評中獲得“最佳進步獎”。
長城汽車2025,技術王牌與全球化的未來藍圖
面對2025年的技術競賽,吳會肖亮出兩張王牌:L3自動駕駛和具身智能。據悉,長城的L3技術已進入驗收階段,其冗余設計包括雙Orin-X芯片、線控制動三備份等。“我們正與交管部門密切溝通,首批測試牌照有望在二季度獲批。”
更具想象空間的是機器人領域。長城與宇樹科技戰略合作開發的工業機器人已在其徐水工廠投入試用,主要用于危險工況下的部件搬運。吳會肖透露,面向消費級市場的“汽車伴侶機器人”正在預研,將結合長城混動車型的外放電功能,拓展戶外場景應用。
“AI將重塑汽車研發全流程。”她舉例說,長城AI設計平臺已將新車外觀開發周期從6個月壓縮至72小時,材料研發效率提升20倍。這種變革正在改變這家傳統車企的基因——2024年,長城研發團隊中數字化人才占比已達43%。
海外市場同樣是吳會肖關注的重點。2024年,長城海外銷量達45萬輛,營收占比突破40%。“在泰國,我們的智能網聯功能本地化適配率達95%,這比單純出口更有價值。”她強調。在中東市場,長城聯合當地運營商搭建了首個支持V2X(車路協同)的5G專網;歐洲研發中心則專注于數據合規和隱私保護方案。“真正的全球化不是賣車,而是技術生態的輸出。”吳會肖說。據悉,長城正參與制定東盟自動駕駛標準,這將是中國車企首次主導國際智能交通規則的制定。
臨別時,這位技術掌門人展示了一張手機里的照片:身著工裝的年輕工程師們圍在地下車庫的測試車旁,討論到凌晨。“這就是長城的創新底色——沒有神話,只有實干。”她笑道。在變革的十字路口,這位兼具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的女性領導者,正帶領長城汽車走出一條獨特的智能化之路。
寫在最后
總體而言,長城汽車在吳會肖的帶領下,展現了傳統車企智能化轉型的典型路徑:既有破釜沉舟的技術自研決心,又保持對市場需求的務實態度。其技術突破印證了一個行業趨勢——當電動化成為基礎能力,智能化正成為新的競爭核心。值得關注的是,長城堅持“技術普惠”理念,避免智能化成為高端車型的專屬配置,這種差異化策略或將重塑市場競爭格局。未來兩年,隨著L3級自動駕駛和具身智能技術的落地,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的技術邊界或將進一步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