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媒體丨行業解讀】中美關稅戰之戰,仍然是一場勝似熱戰的對抗。槍響之后,沒有贏家!
在“對等關稅”政策生效的背景下,進口車價格飆升,諸如奔馳GLE、寶馬X7等熱銷車型都面臨著大棒求生的挑戰。美系代表特斯拉依托北美供應鏈抵御沖擊,貿易戰正在推高消費成本,成為產業鏈上不好解的死扣。

尤為強調的是,一眾美系車企在華業務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在市場戰略、供應鏈成本和品牌競爭力層面,出現了“關稅重壓”下的窘境。而在眾多美系車企中,受傷較重的就有別克、特斯拉等品牌。
別克汽車:出口受阻,中國市場變數增加
以別克為例,最大的“傷害”就就是面臨著出口受阻與本土化轉型的雙重壓力,尤其出口停滯正在加劇產能危機。別克作為上汽通用旗下主力品牌,此前通過上汽通用汽車東岳工廠向美國返銷昂科威等車型(2024年出口量約4.7萬輛),但中美關稅政策直接切斷了這一路徑。

此前,別克汽車借助“一口價”策略,剛有復興苗頭,而且在關稅之前,剛剛上市了新款昂科威S白金版,依然推出“一口價”策略。但是當前關稅政策,勢必加劇別克的外銷壓力。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后,別克出口美國的昂科威(2024年約4.7萬輛)或許面臨成本激增的問題,這可能導致其銷量進一步承壓。

作為深耕中國市場超二十年的合資品牌,出口渠道的消失,迫使別克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轉型,但其傳統燃油車業務因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截至2024年,上汽通用銷量已經連續7年出現下滑,銷量受挫、利潤下滑(2024年上汽集團凈利潤同比減少87%-90%)與新能源轉型待加速的矛盾,目前上汽通用產能利用率已降至16.2%,疊加關稅政策的外部壓力,很可能增加別克在中國市場的變數,市場求生變得舉步維艱。

更何況,此前就傳出上汽通用沈陽北盛基地面臨關停的消息,工廠更衣柜和班組柜已經清空,設備也準備開始拆除。無獨有偶,上汽通用煙臺東岳工廠、武漢工廠以及上海金橋工廠也面臨著生產線調整或資產處置的局面。
毋庸置疑,“一口價”促銷策略難以抵消關稅導致的成本壓力。中國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較高,若別克無法通過國產化進一步降低成本,其市場份額可能被本土新能源品牌進一步蠶食。
特斯拉:供應鏈依賴與高端市場受挫
我們再來看看同樣命運多舛的特斯拉,恐怕此刻的馬斯克,腸子都悔青了,悔不當初花了2.6億美元贊助特朗普成功競選。而且有消息稱,由于擔心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將削弱整個汽車行業,華爾街多位分析師近期相繼下調了特斯拉的目標。

關稅政策將提高特斯拉的價格,侵蝕已經疲軟的需求。瑞穗金融集團預測,汽車關稅將推高價格,令消費者望而卻步,并可能使特斯拉2025年在美國的收入減少3.5%。
而且,在中國市場,關稅引發進口特斯拉斷供危機,特斯拉在美國生產的Model S和Model X因中國加征關稅(84%)面臨價格大幅上漲,緊急在華停。例如,一款100萬元的進口車需額外支付59萬元關稅,導致消費者轉向國產Model 3/Y或其他國產高端電動車。
4月11日,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其Model S和Model X車型已不再提供“訂購新車”選項,目前相應車型頁面中僅顯示有“了解”按鈕,點擊后顯示了“查看現車”的選項,而Model Y和Model 3車型則依然顯示“訂購”選項。
所以,特斯拉在中國豪華車市場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期,做出此舉,雖然屬于自救求生,但是斷供無疑正在自殺式削弱其“全產品線覆蓋”的戰略優勢。

話說回來,特斯拉雖在中國生產Model 3/Y,但其美國工廠仍依賴中國供應的鋰電池、壓鑄件等核心零部件(占整車成本35%-40%)。關稅推高零部件進口成本,可能擠壓利潤率,并迫使特斯拉加速中國本土供應鏈建設。此外,美國對華加征的鋰電池關稅(145%)進一步威脅其全球電池供應鏈的穩定性。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華銷量創下13.72萬輛的新高,若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特斯拉需在技術迭代(如FSD本土化)和價格策略上更貼近中國市場需求,以應對比亞迪、蔚來等品牌的競爭。所以,特斯拉依賴單一市場(中國占其全球銷量的40%)的風險正在加劇。
編輯點評:看起來,汽車行業要亂套了——關稅政策暴露了全球化供應鏈的脆弱性。美系車企需重新評估“離岸生產”模式,將更多高價值環節(如電池、芯片)轉移至中國或其他低成本地區,以規避關稅風險。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2024年出口129萬輛,同比增長24.3%)正重塑競爭格局。
一言蔽之:美系品牌若無法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推出差異化產品,可能被本土品牌擠出主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