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車貸馬太效應加劇 砸錢鋪店成為盈利“籌碼”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然而,P2P車貸市場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已換了模樣,由風光(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無限的藍海演變為相互廝殺的紅海。
在劇烈的競爭中,各家車貸平臺紛紛發力資產端的爭奪,特別是對主做車抵貸的平臺來說,線下門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車抵貸規模靠前的平臺線下門店大都超過百家。一家平臺的負責人給本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二線、三線城市,按照相對成熟的門店來計算,大概需要40多人,門店租金、員工薪酬、水電費等各項開支,一個月大概在35萬元左右,如果一個公司有100個門店,每個月的開銷就約需3500萬元。
車抵貸平臺不惜砸下重金鋪店有合理的邏輯——盈利的“籌碼”。有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目前各家平臺的數據未完全公開,因此無法確定車貸平臺盈利的比例。但是車抵貸業務相較于消費金融和信貸,具備天然的優勢,一是車輛作為抵押物流通變現能力很強,即便出現壞賬,追回車輛基本能夠抵償壞賬造成的損失;二是車貸業務都有線下門店,可以從更多的維度展開風控審查,從而有效控制風險、降低平臺壞賬率。這兩點是車貸平臺在多數網貸平臺虧損的情況下還能盈利的重要因素。”
為符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對借款人限額的要求,一部分網貸平臺向小額資產的轉型,其中小額信貸和車貸成為主要的資產轉型方向。車貸行業發展至今,“二八”分化顯現,車貸規模前十的平臺貢獻了超五成的車貸成交量。這說明隨著行業的良性洗牌,車貸平臺的成交量正在趨于集中,贏家通吃的局面正在顯現。
經過多年的沉淀,P2P網貸行業尤其是車貸的風控流程已經趨于成熟并標準化。許建文表示,“很多平臺有車就貸,但在人人聚財的風控體系中,面審是我們的特色和核心手段,通過面審,可以了解到客戶的各項資產負債情況,細致探查用戶的借款目的、還款能力和意愿,甚至可以有效地辨別出精心包裝過的騙貸者。在面審之外,還有總部復審、客戶背景盡調、實地考察、數據模型等其他風控手段”。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