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百度自動駕駛車坐起來啥感覺?
自車輛誕生以來,自動駕駛似乎一直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場景。我們可以畫出未來的圖景:在擁堵的城市里,車輛可以自動行駛到我們想去的地方。而且在駕駛過程中不需要人工控制,整個過程變得更加簡單方便。也許我們要等很長時間才能看到這樣的未來,但技術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實現這個目標的可能性。今天,我們體驗了搭載百度自動駕駛系統的奇瑞eQ(查成交價|參配|優惠政策)自動駕駛。
●再談自動/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或稱自動駕駛,是指能夠依靠車輛本身在道路上安全行駛的汽車技術。實現車輛自主選擇道路行駛的關鍵在于各種傳感器和計算機系統的配合。關于自動駕駛系統,其實各個汽車廠商也參與其中。今年上半年,我在長安體驗了自動駕駛,你可以通過>:>;這篇文章
至于自動駕駛,人們普遍認為,無論車輛運行狀態如何,駕駛員都可以完全放松。理論上講,這是自動駕駛技術的最高階段目標,但現在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階段,即使你的車有“自動駕駛”功能,也只能達到最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分類中的第二級,所以請在駕駛過程中時刻關注車輛的行駛狀況。
●自動駕駛的學校爭議
或許正是因為自動駕駛理念的實現能夠極大地解放駕駛員的勞動強度,所以不僅僅是車企,很多科技公司都加入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領域。由此衍生出不同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方向,科技企業更傾向于通過自身強大的計算能力和軟件研發實力直接實現自動駕駛。但車企更注重實際路況和駕駛員的人身安全,在自動駕駛分類中從第一級開始逐步發展自動駕駛技術。
對于這樣的派系之爭,科技企業中的代表公司有百度、谷歌等。他們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需要昂貴的激光雷達和厘米級精度地圖配合自動駕駛車輛,達到釋放人工干預的目的。這樣做的好處是直接跳過了傳統車企的R&D慣性,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科技公司強大的計算能力。但缺點是像汽車這樣的產品不僅需要成熟的技術支持,產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甚至比先進的技術更重要。這也是傳統車企選擇從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中逐步積累R&D經驗和數據,逐步推廣自動駕駛系統的原因。
●百度自動駕駛汽車
百度在2021年啟動了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截至目前,百度擁有環境感知、行為預測、規劃控制、操作系統、智能互聯、車載硬件、人機交互、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圖和系統安全等十大技術。,并通過與車企合作,于2021年實現了城市綜合道路下的自動駕駛驗證。
我們面前的自動駕駛汽車是百度和奇瑞汽車聯合開發的自動駕駛汽車。該車的檢測系統及配套軟件控制系統由百度開發,控制系統發出控制指令后的車輛控制由奇瑞開發。為了實現奇瑞的自動駕駛,對奇瑞eQ的轉向系統和制動系統進行了完整的設計。特別是對于制動系統,工程師為其配備了兩套助力裝置,一套傳統的true 空助力泵為手動駕駛提供制動動力,另一套電子true 空泵為自動駕駛提供制動動力。其原理與博世新開發的iBooster制動系統相似。
在傳感器方面,這款自動駕駛汽車使用四個激光雷達和一個帶有兩個前視攝像頭的毫米波雷達探頭來實現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該激光雷達來自威力登激光雷達,一家位于美國硅谷的激光雷達公司。該公司開發的激光雷達傳感器被谷歌等參與自動駕駛的公司廣泛使用。這里提到的“16線激光雷達”和“64線激光雷達”可以簡單理解為雷達的測量精度不同。數值越大,在相同范圍內可以提供的測量精度越高。
傳感器獲得周圍環境的數據后,會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計算,結果會形成周圍環境模型并反饋給控制軟件,然后控制軟件通過工程師建立的數學模型引導車輛行動。但是,只有檢測設備的支持才足以實現自動駕駛,高精度的地圖數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百度在這一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和數據積累。目前百度的自動駕駛系統已經可以為特定區域的車輛提供厘米級的精準地圖定位支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百度作為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不僅在軟件研發方面實力雄厚,在VI和人機視覺交互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這套名為“小蕓”的自動駕駛系統雖然涉及了各傳統車企的技術原理,但其可視化操作界面無論是易用性還是操作便利性都走在了行業前列。
●試乘體驗
這次,我們還對搭載百度小蕓自動駕駛系統的奇瑞eQ進行了短暫的試乘體驗。3公里的體驗路線并不長,但我們體驗了這個系統對城市開放道路上的紅綠燈、行人和社會車輛的應對措施。
更多精彩視頻,均在車載家庭視頻頻道。
從實際體驗效果來看,百度的小蕓自動駕駛系統已經能夠在城市開放道路上實現自主安全駕駛。但是在剎車的過程中,這款車還是缺少了一些線性感和精致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百度這樣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在傳統“造車”領域的不足。但總的來說,它能夠識別紅綠燈信號并做出正確的反應,對于社會車輛、行人和障礙物也是令人滿意的。
文章摘要:
自動駕駛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現在,各種汽車公司、科技公司和配套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動駕駛方案。目前市面上的很多車型都見過能夠實現一定程度“自動駕駛”的車型,但是來自駕駛員的反饋喜憂參半。從技術發展和人類生產力解放的角度來看,我們當然希望自動駕駛能盡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但如果我們以更加謹慎的態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實現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汽車作為需要參與公共交通的特殊產品,不僅需要技術標準,還需要綜合考慮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或許傳統汽車企業的逐步發展才是更適合汽車行業實現自動駕駛的方式。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