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將對新能源車設立動態補貼機制
9月1日,2018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國際論壇在天津開幕。包括國家部委領導、企業集團高管在內的1000多名海內外嘉賓,圍繞“改革開放40年,開啟行業新征程”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共同建言獻策,為汽車行業深化改革開放保駕護航。會上,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嶺指出,今年新能源汽車預計銷售150萬輛。未來,財政部將根據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補貼政策體系,繼續提高補貼技術門檻,集中精力和財力,扶持優勢產品和企業,推動優質企業和產品做大做強。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嶺
經過多年的發展,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宋秋嶺說,這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多年來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從2021年前的不足500輛增長到2021年的77.7萬輛,連續三年領跑全球,預計今年將有150萬輛銷量。二是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主流新能源乘用車綜合工作里程已升至300公里以上,安全性、可靠性、能耗水平大幅提升。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從2021年初的90-100Wh/kg提高到130-150Wh/kg,成本從每千瓦時2500元下降到1200-1400元。第三,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2021年,比亞迪、BAIC、吉利、SAIC進入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發展基礎還不是很扎實,與全球先進水平還有顯著差距。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開始顯現,整個行業還處于爬坡的關鍵階段。宋秋嶺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存在三大風險和四大不足。
三大風險包括:結構性產能過剩風險,高端產能過剩和低端產能過剩并存,部分低水平企業采取低質低價競爭擾亂市場,影響產業發展整體水平;市場競爭風險: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汽車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與世界先進新能源汽車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隨著汽車領域的擴大開放,企業需要增強危機意識,加快縮小差距,提高市場競爭力;資源限制風險。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增加,全球對金屬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鋰、鈷等主要動力電池資源匱乏,資源穩定供應、價格穩定的挑戰巨大,這也是部分知名企業利潤萎縮的主要原因。此外,動力電池的回收和用電量的清潔也越來越突出。
四大不足是:技術創新不足,動力電池沒有根本性突破,部分關鍵零部件仍被人控制,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全面落后,同時產品質量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市場機制不充分,補貼政策長期得不到落實,導致很多企業遭受政策依賴。從銷售結構來看,大部分企業和產品停留在最低補貼水平,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無法跟上消費者需求,開發生產高端產品。此外,雖然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但承接補貼政策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基礎設施不足。近年來,我國充電設施建設加快。截至2021年底,充電樁總數已達44萬余個,車樁比不到4:1。總金額不小。存在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接口不統一、利用率低、安全性低等問題。收費難的總體情況沒有根本改變。監管不足。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和汽車電池的逐漸老化,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安全風險增加,市場上存在一致性差、可靠性低的產品,而地方保護仍在陸續涌現。
為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宋秋嶺進一步介紹了未來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她指出,今后,根據國務院統一的動態調整機制,中央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完善。一方面,仍將堅持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繼續提高補貼的技術門檻,集中精力和財力,扶持優勢產品和企業,推動優質企業和產品做大做強,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供給側改革;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交通層面增加更多的政策便利,限制線路數量,使用環節成本低,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競爭優勢。
宋秋嶺建議,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強化危機意識,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找差距、迎頭趕上,努力打造中國品牌;相關部門的政策要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強產業布局引導,完善技術研發組織,加快安全監管體系、市場機制、充電設施建設等。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