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6和l6發動機有什么區別 l6和v6發動機哪個更好
第一,直6發動機的制造成本低于V6發動機。
汽車主機廠紛紛改用直列6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直列6缸的設計更節省成本。
1.少了一套硬件成本。
眾所周知,V6發動機和直6發動機最大的區別就是V6發動機是由兩排氣缸組成的,所以V6發動機需要兩套氣缸蓋來滿足每組氣缸的運轉。每個氣缸蓋都需要一套獨立的進氣和排氣系統。這意味著V6發動機比直6發動機多了一個進排氣系統,總共需要四個凸輪軸來完成排氣工作。此外,由于V型發動機兩側的氣缸體距離較遠,還需要兩套高壓油軌、高壓袋和點火線圈。
而且V6發動機采用兩套排氣系統,三元催化必須放在第一位,完成尾氣過濾。所以V6發動機需要配備兩個三效催化劑,進一步增加了成本。
另一方面,直列6缸發動機,因為所有氣缸都采用垂直直列布局,所以使用一個發動機頭、排氣機構和供油系統就足夠了。排氣方面,只用了一根排氣管,所以只有一個三元催化器。
所以相比較而言,V6發動機和直6發動機的制造成本要比直6發動機高很多,而這些成本是無法通過優化設計來改變的,先天的結構決定了成本。
2、研發成本更低。
不僅制造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在節約R&D成本方面更有優勢。如今,為了進一步控制R&D和制造成本,汽車主機廠提出了模塊化生產理念。以寶馬的模塊化發動機為例。先是寶馬研發了500ml的單缸發動機,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積累發動機,逐漸推出了3缸1.5T、4缸2.0T、6缸3.0T發動機。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引擎可以節省大量的研發成本。
反觀V6發動機,雖然也可以由兩臺三缸發動機“組裝”而成,表面看起來很簡單,但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兩臺發動機使用的是同一個曲軸,兩臺正時系統必須重新設計,發動機必須重新調校。所以研發成本自然會上升。
3、散熱成本低
了解汽車改裝的朋友都知道,發動機的散熱性能會直接決定一輛車的動力性能。但如果散熱不好,發動機的進氣溫度會變高,直接導致發動機性能不佳。因此,為了避免散熱對進氣溫度的影響,發動機進排氣通常采用對角式設計。
對于直列6缸來說,這種設計方法并不難。首先,直列6缸通常采用立式布局,設計更加緊湊,占用空間更小,所以只需要將進排氣系統分別布置在發動機兩側,中間的氣缸會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可以有效避免排氣高溫影響另一側進氣。另外,高溫渦輪增壓器也可以安裝在排氣側,防止高溫對進氣溫度的影響。
雖然V6發動機也采用這種進排氣布局,但是大部分V6發動機由于發動機造型的原因,只能將渦輪放置在V型夾角上方,這樣會造成很大的問題。發動機開始工作時,廢氣的高溫和渦輪產生的熱量會積聚在缸體夾角內的狹小空間內,散熱效果不如直列6缸。所以發動機艙內溫度比較高,必然會影響進氣溫度。
當然,也可以將發動機換成更大的中冷器來降低進氣溫度。但這必然會增加發動機的制造成本,帶來額外的重量,最終影響動力。所以相比直6發動機,V6各方面成本更高。
第二,直列6缸運行更流暢。
很多人覺得V6發動機比直6發動機跑起來更平順,但實際表現正好相反。直6發動機的運行平順性僅次于V12發動機。我們都知道,3缸發動機的設計是非對稱的,因此在運行過程中無法實現偶數缸發動機的乘坐舒適性。V6布局的發動機可以看作是兩個三缸發動機拼接在一起。這種布局雖然比三缸發動機流暢很多,但由于先天結構的原因,還是會有較大的震動,無法控制在小范圍內。
直列6缸發動機可以看作是兩個3缸發動機垂直組合而成,但與V6發動機不同的是,直列6缸發動機是由兩個3缸發動機徑向組合而成。所以從側面來看,發動機運行是對稱的情況。所以直列6缸通過這樣巧妙的設計,具備了自平衡的能力。
三、直列6缸的缺點
1.這輛車的車頭太長了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直列6缸發動機雖然有乘坐舒適性好、成本低、維修方便等優點,但缺點也非常明顯。首先,直列6缸發動機會導致車輛的發動機艙過長。了解寶馬車型的朋友都知道,相比奧迪和奔馳,寶馬的發動機艙明顯更長。這是因為直列4缸和直列6缸發動機都采用了垂直布局。這樣最大的缺點就是占用車內空間比較大。所以寶馬車型的后排空間比同級別車型略差,只能通過加長軸距來增加后排空間。
2.高重心
還有一個問題。出于設計原因,直列六缸發動機的發動機高度將高于V6發動機。由于V6發動機的設計夾角為60 ,因此發動機側躺時的高度較低。即使安裝在發動機內相同位置,直列六缸發動機通常也比V6發動機高5-8cm。如果V6發動機設計成90的夾角,比直列6缸發動機低10-15cm。而且發動機高度問題對操控的影響最大,所以V6發動機在操控性上肯定比直列6缸發動機更容易調校和匹配。
總結:
隨著排放標準越來越嚴格,很多大排量多缸發動機不得不停產,換成更少缸、更小排量的發動機。另外,現在的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車企必須想盡辦法節約成本,增加利潤。如今,奔馳、路虎等傳統豪華品牌已經開始轉行研發直列六缸發動機。至于V6發動機,雖然其獨特的結構讓發動機聽起來更加悅耳,但由于成本和排放標準的原因,未來可能只會出現在高性能汽車上。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