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事件的來龍去脈,滴滴事情來龍去脈
在春風中誕生和成長
2012年,一股共享經濟的春風在當時的中國吹來,在出行領域,12
2019年,中國仍在傳統交通方式的“禁錮”下徘徊。地鐵、公交、出租車、私家車是人們日常生活出行的唯一選擇。旅行如何節省時間和金錢?這是很多企業家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廣大市民焦急等待的問題。在這樣的思潮包圍下,滴滴(開始叫滴滴打車)誕生了。
滴滴的發展可以說是順應了共享經濟的潮流。在“地廣人稀”的中國,如何解決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是擺在國家和政府面前的一個巨大課題。資源配置解決好,經濟才能健康穩定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交通的組成環節仍然非常重要。
擁堵是中國每個城市都會出現的問題。從京城的百年堵車,到小縣城的堵車,除了人多之外,歸根結底是資源配置不平衡造成的。滴滴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不平衡,讓人們可以實現交通,尤其是私家車的共享。
資本青睞下的野蠻生長
如果要問今天哪家互聯網公司最有錢,相信很多人都會同聲說“BAT”,但如果問哪家互聯網公司融資最多,相信“滴滴”絕對跑不掉。是的,成立短短四年,滴滴的融資速度和金額可謂恐怖,讓不少企業羨慕不已。
一、“瘋狂”的融資之旅
2012年7月獲得天使投資人王剛百萬級投資;
2012年12月,獲得金沙江創投300萬美元A輪融資;
2013年4月,獲得騰訊15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4年1月,獲得騰訊、中信產業基金1億美元C輪融資;
2014年12月,獲得淡馬錫、DCT、騰訊的7億美元D輪融資;
2015年5月,獲得新浪微博1.42億美元E輪融資;
2015年7月,獲得阿里巴巴、騰訊、平安等投資方30億美元F輪融資;
2016年2月,獲得北汽產業基金、中投公司、鼎暉投資等投資者10億美元投資;
2016年5月,獲得蘋果10億美元戰略投資;
2016年6月,獲得中國人壽6億美元戰略投資。
自2012年成立以來,滴滴已完成10筆大小融資,融資金額達到了驚人的60億美元。在與快的和優步中國合并后,滴滴出行目前的估值已經達到350億美元,堪稱當今中國繼螞蟻金服之后的第二家超級獨角獸。它的發展速度著實令人吃驚。
二、“瘋狂補貼戰”下的市場搶購
新事物的誕生和發展總是面臨眾多競爭者的阻礙。面對巨大的市場,要想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瘋狂砸錢贏得用戶是最好的方式,而這對于滴滴而言。特別明顯。從最初的“百花齊放”,到與快的打車的瘋狂價格補貼大戰,再到與優步的“漫長”價格補貼拉鋸戰,滴滴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瘋狂的花錢史” ”。
滴滴(滴滴)vs快的
一個背靠騰訊,一個背靠阿里,而貴為“兄弟”的滴滴和快的從一開始就不缺錢。在滴滴和快的爭奪市場的時期,價格補貼達到了可觀的程度。程度驚人。從2014年1月10日起,滴滴出租車在重慶開通出租車補貼優惠措施,雙方補貼價格由10元漲至12元、13元。最后不管對方補貼多少,我肯定比它多1塊錢。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一直打到5月才宣布休戰,原因很簡單,錢燒光了。
看到滴滴和快的甜頭,看到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自然不會輕易放手。隨著新一輪融資的到來,新一輪的價格補貼大戰又打響了,而且這一次比上一次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中受益最大的自然是乘客。雖然雙方都承受著巨大的資金壓力,但這是他們為了搶占市場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截至2015年2月滴滴快的合并,一年多來,滴滴與快的打了無數輪的價格補貼大戰,如此瘋狂的補貼自然帶來了不俗的市場表現。據第三方統計,截至2014年底,國內打車軟件市場已形成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兩大巨頭的格局,市場占有率超過90%。
滴滴vs 優步
在送走快的之后,滴滴迎來了更強大的對手——Uber。這一次,雖然對手不同,但對付的方式卻是一樣的。依舊是價格戰,但這一次的價格戰更加精彩。無論是補貼頻率、價格優惠還是補貼時間,都創造了商界史上的“燒錢奇觀”。
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滴滴:拼車0元起,不拼車2元起;首單立減8元,單筆立減50折等等,無處不在。而優步并沒有表現出任何弱點。市內拼車一律8元,優惠期幾周不變。總之,每天每時每刻都有補貼。用戶興奮不已,滴滴和優步也天天拼命砸錢。而就在雙方宣布合并的前一天,滴滴和優步還在補貼價格,這份誠意真的沒有了。
當然,除了為乘客提供優惠的打車補貼外,司機端也是滴滴與Uber競爭的重要領域。地。司機的數量直接決定著乘客的出行效率,為了吸引更多的司機加入自己的陣營,滴滴和Uber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來對司機進行補貼,豐厚的利潤回報,讓眾多私家車車主趨之若鶩,于是便出現了諸如“成為滴滴車主,輕松月入過萬”的宣傳標語。
據悉,進駐中國之后,Uber每一年都至少花費10億美元來擴張中國區業務。2015年Uber在中國虧損了10億美元,而滴滴則補貼了約40億美元。
從民族紛爭到“護國戰爭”
打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嘀嘀和快的的爭奪比作民族的內部紛爭,那滴滴與Uber的爭奪就好比“護國戰爭”。滴滴原本以為完成了與快的合并就可以坐享中國的移動出行市場,可沒想到在半路殺出個Uber,從2014年7月進駐北京,打入中國內地市場開始,Uber在內地的發展勢頭相當迅猛,于是相同的劇情又一次上演了。
1.民族紛爭四起
從眾多打車軟件中脫穎而出的兩位“公子哥”,滴滴和快的,它們的戰爭還得從14年初的車費補貼說起,從1.0版本的價格戰,到2.0版本的支付入口大戰(實則也是價格戰,只不過由于微信支付的介入,看起來成為了微信挑戰支付寶在移動支付界老大的地位的另一場戰爭),滴滴和快的可以說打得不分你我,刺刀見紅。盡管中途因為資金的緣故,達成過“停戰協議”,但誰的心里都清楚,那只不過是緩兵之計,因為彼此雙方都在醞釀著大招,于是我們看到了后續更加精彩的紛爭。
除了價格補貼,各種營銷手段也是鋪天蓋地,從APP端到線下,從微信到微博,從公司高層到基層員工,滴滴和快的進行著全方位的較量,因為誰都知道拿下了中國移動出行這款大肥肉,對于自己來說會是多麼的前途遠大。可夢想是夢想,現實是現實,隨著資金的消耗殆盡,雙方都知道單純的燒錢所帶來的不理性舉動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來自資本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考慮,滴滴和快的還是走向了合并。
自此屬于中國移動打車界的一段“戰爭”傳奇隨之結束。
2.護國戰爭,從“相殺”到“相愛”,分外仇人終成眷屬
作為打車界的鼻祖,進駐中國的Uber可能萬萬沒想到會在中國遇到這樣一個強硬的對手。而與快的合并后的滴滴可能也沒有想到,好不容易送走一個敵人,卻迎來了一個更強大的敵人。
14年7月進駐中國內地的Uber,一開始走的是高檔路線,清一色的奔馳專車配置,司機也是清一色的西裝打領帶,然而面對中國這塊市場的巨大潛力,Uber也是勢在必得,于是在14年8月份,人民優步上線,自此Uber與滴滴的正面交鋒就正式開始了。
對手不同,可套路卻如出一轍。對,這一次,又是“價格戰”,無休無止的價格戰,爭奪客源,司機源,為了打壓對手,雙方還不惜使出一些小伎倆,詆毀對方。15年底,Uber就因為涉嫌惡意營銷被微信屏蔽了所有的微信公眾號。
除了瘋狂的價格補貼之外,在服務體驗上滴滴和Uber也爭得你死我活。
從快車、專車、到順風車、代駕再到現如今的滴滴巴士甚至之后的滴滴寶貝計劃,滴滴不斷打造著屬于自己的一站式出行平臺。為了提供給用戶更好的出行服務體驗,在乘客司機定位和派單模式上滴滴也在不斷進行著優化。為了應對出現的一系列的人身侵害事件,滴滴還上線了行程分享的服務功能,讓關心你的人時刻知道了解你的位置,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乘車安全。
而對于Uber來說,美好出行體驗更是公司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唯一一個覆蓋全球的出行平臺,Uber始終專注于為用戶提供最佳產品和體驗,并幫助用戶在全球450多個城市一鍵順暢出行。全球化的優勢也使Uber在全球及中國范圍內收獲了許多優質合作伙伴資源。
正當所有人都翹首以盼看誰能笑到最后時,一則”滴滴出行和Uber中國合并”消息震驚了所有人。是的如果要評選年度商業界的10大新聞,這絕對可以排進前五。如果你在之前跟我說他們最終會走到一起我絕不會相信,至少不會這么快走到一起,因為就在他們合并前一天彼此還在進行著價格補貼,爭奪著各自的市場。
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雖說悄無聲息卻也并非毫無預兆。從傳聞到辟謠,再到傳聞到否認,到最后的坐實,滴滴出行與Uber中國的這次合并實屬“套路”,或許是處于資本的壓力,又或許是為了彼此更好的發展,可無論怎樣,這都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歡喜冤家以“仇人終成眷屬”的方式結束長久以來的市場爭奪,這樣的戲碼見過很多也不算稀奇,但滴滴與Uber中國的這次合并卻著實令人吃驚。但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彼此競爭的姿態,才使得對方變得更好,真是應了那句話:“因對手而偉大,因競爭而強大”。
在灰色地帶中匍匐前行
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新事物的前途總是光明的,但道路卻注定曲折。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必然有著強大舊勢力的阻撓,這一點對滴滴來說也尤為明顯。
1.出租車大軍的誓死抵抗
滴滴的出現首當其沖的便是出租車大軍,而這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利益沖突。當滴滴優步這些應用,讓社會車輛進行出租車營運后,擁有高額使用成本(牌照使用費、份子錢)的出租車,根本無法和價格底、成本低、數量大的滴滴優步車競爭。這就是為何會頻頻出現出租車司機街頭圍堵掀翻專車,出租車司機釣魚專車的原因了。如果換做你,好好地工作突然被人搶了,你也不會樂意的。
2.人身侵害頻發,惹人擔憂
除了出租車大軍的聯合抵制,頻繁出現的快車司機侵害乘客的事件也讓眾多人對諸如滴滴這樣的移動出行平臺的未來產生了一絲擔憂。縱使打車應用中有著對于司機的服務評價以及人工投訴等選項,但危機事件處理效率的低下甚至不處理,都讓乘客的利益收到極大的傷害,這讓滴滴身上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3.帶著鐐銬跳舞
對于交通,國家政府一直以來都是有著絕對管控權的,當一個新興事物的誕生打破了原有的交通秩序,帶來社會利益和社會安全的隱患,這勢必會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縱使它代表著未來出行的趨勢,代表著共享經濟的潮流,但對于此,政府總是謹小慎微,因為一步走錯就是大錯,以至于國家政府遲遲不肯承認專車的合法性,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滴滴的發展猶如戴上了腳鐐,可以前進,但每一步卻走得分外艱難。
網約車合法化,黎明開啟
1.一波三折
合法化的曙光最初出現于2014年5月,國家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手機軟件召車等出租汽車電召服務有序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兩個月后,該通知正式頒布。業界認為,這承認了打車軟件的合法性地位,或者至少是確定了手機召車軟件市場合法性的政策基礎。
2014年11月,在一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部官員引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話說,對于一些新興業態的監管,我們還沒有經驗,“別上來就一棒子打死”,能看到的風險盡可能控制住,但也要給一個發展空間。
不過,令專車司機們比較沮喪的是,2015年全國兩會上,交通部部長楊傳堂在被媒體問及私家車能否進入專車運營時,給出了斬釘截鐵的五個字——“ 永遠不允許”。這一年,各地網約車的日子仍是冰火兩重天,市場持續增長,來自于監管部門的打擊也此起彼伏,罰單不斷。
但另一縷曙光也在這不斷的打擊中出現。2015年9月,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專車平臺頒發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這是國內第一張專車平臺的資質許可,滴滴快的也成為第一家獲得網絡約車租車平臺資質的公司。
今年全國兩會上,網約車的話題熱度升溫,交通部部長楊傳堂的表態出現了“反轉”。直到今年7月28日,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公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才正式從國家法規層面首次明確了網約車的合法地位,自此“黑車”的帽子被摘掉,這被認為是共享經濟的勝利,也是所有移動出行平臺的勝利。
2.網約車合法化的利與弊
(1)差異化競爭預示著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
網約車作為信息時代中新的出行方式,雖然前期飽受爭議,但經過國家出行政策法規的出臺,解決了目前網約車在市場中的痛點,讓這種新的出行模式以更加恰當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2)平衡出行流量,提升出租體驗
網約車的出現讓消費者在高峰期可以坐到車,在偏遠地方可以約到車,從而進一步的豐富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滿足了不同時間段、不同地域的出行要求。
(3) 規范出行標準,提高出行質量
出臺的管理暫行辦法對網約車明確了許可條件,對平臺、車輛和人員均設定了許可要求。同時,要求其不得妨礙市場公平競爭,不得有為排擠競爭對手或獨占市場,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擾亂正常市場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的不正當價格行為,不得有價格違法行為。這些都是為了形成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康莊大道,無限可期
這一個月對于滴滴來說絕對是甜蜜的一個月,先有網約車合法化,后有收購Uber中國,坐穩中國出行界的龍頭老大,這幸福來的著實太快,讓人有點猝不及防。下面我們就總結了大合并之后滴滴的幾大短期和長期利好。
1.三大短期利好
(1) Uber中國將為滴滴帶來超過兩成的新增獨立用戶,且其中高消費群體比例高于滴滴原有用戶群;
(2) 隨著中國出境游市場的告訴發展,滴滴借助Uber全球的資源,可以聯合打造境外出行服務;
(3)對于司機側的燒錢補貼將會快速降低,有利于滴滴的運營成本控制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2.四大長期利好
(1)滴滴在未來高客單價出行服務方面,既可以與Uber中國品牌聯動并行,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兩個品牌的定位差異性;
(2)Uber的數據資產,以及Uber全球和滴滴之間的交叉持股,將為滴滴的數據化和智能化業務有所幫助;
(3)從估值來看,滴滴+Uber中國不只是280億美元+70億美元的簡單加法。徹底占據中國市場后,新的滴滴將在資本市場獲得更高的遠景認可。
(4) 為了應對進一步的市場監管壓力和傳統出行行業的對抗,滴滴與Uber中國合并后,在互聯網出行市場會降低精力和資源的內耗,在監管博弈和與傳統出行的競爭方面,提升話語權。
當然啦,都說“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次得到“偏愛”的滴滴除了沉浸在喜悅中之外,如何提升用戶體驗,完善自身服務才是關鍵,而未來的滴滴也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出行行業固步自封,如何打造屬于自己的生態圈,成為像BAT一樣的商業帝國才是滴滴應該努力的方向。
歷史總是向前,不會重復也不會循壞,但卻總是押韻。但凡成功的偉大的企業都有著相同的成長軌跡。從”百家爭鳴”到”二軍對壘”,從大戰到并購,從灰色到合法,一路走來,滴滴的每一步都走的踏實,每一步都可以說混著血和淚,乘著共享經濟的順風車,滴滴的未來值得期待。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