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華晨汽車路在何方?
1988年,華晨汽車的前身金杯汽車有限公司在沈陽汽車制造廠的基礎上正式成立。第二年,金杯汽車開始與日本豐田汽車合作,在豐田汽車的基礎上推出了世界先進的金杯輕客。 1992年,金杯汽車股東之一楊榮注冊成立了華晨中國,隨后通過資本運作控制了金杯汽車51%的股份。 1995年,華晨中國全面接管金杯汽車的經營權。
從1997年開始,金杯客車連續六年位居全國輕型客車產銷量第一,可謂盛況空前。 2000年,華晨中國品牌轎車亮相,驚艷全場。第二年,德國著名汽車品牌寶馬宣布與華晨成立合資公司,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畢竟和當年的大型國企相比,華晨在實力上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華晨汽車擁有金杯、中華、華晨寶馬三張王牌,在商用車和乘用車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2004年,華晨汽車多個項目被迫停工,虧損嚴重。 2005年,時任大連市市長的齊玉民奉命出任華晨汽車董事長。齊玉敏主動出擊。上任后,他立即采取了兩項措施來挽救華晨汽車。一方面,他降低了中國汽車的價格以換取銷量。另一方面,他將華晨寶馬的財務和銷售權交給寶馬,讓經驗豐富的德國人主導銷售渠道的建立和管理。
盡管齊玉民的兩項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華晨汽車2006年銷量達到21萬輛,同比增長70%。但華晨寶馬的主導權移交給了德國,導致華晨汽車在華晨寶馬的地位大幅下滑。甚至有人認為華晨汽車已經成為寶馬在中國的代工。事實上,在2018年,寶馬以36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華晨寶馬25%的股份,持股比例達到了75%,這意味著華晨汽車徹底成為了寶馬的代工企業。
原來,齊玉敏并不是一個能長期做生意的領導者。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汽車行業銷量大幅下滑。此時的華晨汽車急于推出新車,但缺乏技術實力,只能靠技術集成開發新車。說白了就是當組裝廠用,買別人的東西就像搭積木一樣拼。缺點是一旦車輛發生故障或有缺陷,制造商很難找到問題的根源。
重研發、重整合的華晨汽車,跟不上自主品牌陣營的發展。如今,吉利、長安、長城、奇瑞、比亞迪等自主品牌都擁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和變速箱,而華晨汽車在這兩個關鍵部件上都依賴外援。事實證明,造車就像一場馬拉松。速度不是關鍵。關鍵是誰更有耐心去做那些費時費力、見效慢的事情。消費者不是傻子。就算發動機上印著BMW,中國還是中國,不可能是BMW。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9月,華晨汽車在華累計銷量僅為3870輛,華晨新源累計銷量僅為117輛。銷售低迷意味著華晨已經被市場遺忘。截至今年年中,華晨汽車負債已達1328
1億元,同期資產1933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68.72%。
從1988年的金杯汽車開始,華晨汽車一路披荊斬棘,頗為艱難,但華晨汽車顯然缺乏未雨綢繆的意識,沉浸在一時的輝煌中,才導致了今天的沒落。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不像以前那么激烈。不僅數十款車型在幾乎所有價位段展開競爭,消費者也比以往更加關注車企的綜合實力。現在華晨汽車快要死了,如果像眾泰、力帆那樣突然倒閉,車主的權益該由誰來維護呢?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