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吉利沃爾沃動力部門合并 我們能讀到些什么?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事件是這樣的:2021年2月24日晚,吉利控股集團召開線上新聞發布會宣布,收購沃爾沃10年的吉利,將與沃爾沃合作成立新的動力總成公司。
合作項目包括且不限于:新的雙電機混動系統、更節能的內燃機、新的純電模塊化平臺、自動駕駛技術、采購網絡、沃爾沃海外渠道。
吉利集團的意圖沒多復雜,筆者不打算過度解讀。我們或多或少讀過點規模經濟學的原理,吉利/領克/沃爾沃的動力總成業務線整合之后當然可以省下一大筆研發資金,還能加快技術與產品的迭代速度。從消費者這端來看,模塊化的軟硬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維修養護成本,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能花更少錢買到性能更好的產品。
這種操作很常見。奧迪的自動駕駛部門,就是研發出全球第一臺L3自動駕駛的那個功勛部門,老早被解散了,融入大眾Car.Software部門當中。也就說,從蘭博基尼到大眾,未來有可能用同一個部門開發出來的同一套系統,只不過是功能差距非常大而已。
豪華品牌的身份會因此被弱化嗎?是的,這也是不可逆的趣事。比如GLA和GLS居然用同一套車機系統,GLS因為車體太寬造成車機尺寸不匹配中控臺,數字儀表盤在駕駛者視角不是居中的……
另一個更大的缺點是,同一零部件在更廣的范圍裝備,如果遇上設計錯誤或裝配缺陷,召回數量就是數十萬級別的,成本極高。通用汽車、大眾汽車、豐田汽車也都面臨著這種難題,不過這幾家巨頭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更低成本(和更高犯錯成本)的模塊化思路。
打住,以上不是重點。
————
先提一個問:大家有沒發覺,現在我們來看吉利和沃爾沃動力業務線部分合并的新聞,并沒覺得很詫異?
我們已經習慣了中資企業對發達國家的關鍵產業進行兼并重組。這種“習以為常”其實歷史很短暫,因為中國富起來是這幾年才有的事情。我在《解讀<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這篇萬字長文中解讀過,中國GDP上一回在全球占主導地位已經過去200年了,我們上一次充滿民族自信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傾其所有從福特手上挖到沃爾沃汽車版塊的時候,中國民眾自己都不看好。不信?網上搜一些11年前的新聞頁面,看看留言板上的言語。那可是要多難聽有多難聽,評價就是大老粗去歐洲娶了一枚貌若天仙但家道中落的貴族妹子回家糟蹋。
那時候的吉利集團,擁著全球鷹、帝豪、英倫三個子品牌,但每一個都是準工業垃圾。害,又不是不能開。李書福那句“四個輪子、兩張沙發和一個鐵殼”被網民一直笑到現在。
后來我們看到了博越和博瑞這種相對成熟的產品,再往后,充分吸收沃爾沃核心技術的領克出現,大家才終于認同了“中國汽車企業其實也能生產好東西”。
————
可能從小就喜歡參觀工廠,長大后的本科就讀了個工業大學,我們“回校”總被調侃成“回廠”。
2001前后吧,有次跟著老爸去佛山看生產牛仔褲的那種牛仔布工廠,看到百米長的自動化生產線時有被震撼到。記不太清楚廠長當時說這條線多少錢了,大概是新千年初期的三千多萬吧。一條線夠在廣州市區買100套房,廠長置辦了兩條,零部件都死貴,還得請洋人來檢修,收費很離譜。
那時候我們看洋人都是仰頭看的。有次去馬來玩,旁邊坐一黑人,我問他是不是美國人,他說是剛果的。聊了什么隔十幾年可不記得了,那次之后我就錯以為剛果是比較發達的好地方。
因為廣州離HK近,以前買什么都喜歡港版,吃的是進口的香脆點,補品是進口的有營養些,錄像機是進口的高清點,衣服是進口的貼身些。要不是我阻止,我老媽就差拉著購物小車往家里運進口洗衣液了。
我記得挺深的一件事,我參加2008高考時用的中性筆,就買了進口三菱的,那價格老凡爾賽了。
————
2012年入汽車行業后第一次出差去的濟南車展,報道吉利英倫SC3、英倫SC6、英倫SC7 6AT三臺破車。初生牛犢不怕虎,我還現場問了個讓對方很難堪的問題:“為什么原本車書上有的天窗,最終在配置表上取消了?” 場面一度尷尬,冷場了很久。
讓我對吉利徹底改觀的不是博瑞這臺車,而是2018年初我受邀前往參觀吉利在寧波的杭州灣研發中心。后來我用八個字形容那次經歷——笑著進去,哭著出來。從業數年參觀和解讀過不少汽車工廠,這是我第一次偷偷抹眼淚。
2020年去柳州采訪東風風行曾清林總經理,他就講述了這樣的一個典故:風行工作人員去某東風系合資企業做交流參觀時,發現“洋大人”調試設備和查看圖紙時是不允許中國人在場的。
大家知道“第二汽車制造廠”為何要改名為“東風汽車”嗎?因為教員曾在1957年說過“東風壓倒西風”的名言,現在我們的洲際快遞業務也拿這個來命名。
2018年在杭州灣,我第一次見到自主品牌擁有全套的技術研發中心、整車試驗中心、動力總成中心和試制中心。
大家還記得那個山寨九代花冠的比亞迪F3嗎?后來他們改成了秦DM,2013年我是第一批在金港賽道上跑整圈的媒體,下車之后我是懵的。你能想象把295匹放在一臺山寨花冠的前軸上有多容易失控嗎? 到了二代唐DM上,我才終于對比亞迪“黑轉粉”。
引進、吸收、再創新。
這不屈不撓的三部曲,在吉利、風行、比亞迪身上,在絕大多數自主品牌身上,都能見到。
————
中國之所以被稱為“發達國家粉碎機”,其實不全因為我們在吸收先進技術上有著什么獨特的民族天賦。我們最強的民族天賦是種地和搞基建。
你沒聽錯,我們搞基建可是自古以來的好手,不信的話你去爬一爬長城。
千萬不要小看TG的眼光,青藏線、三峽水壩、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部大開發、八橫八縱、菜籃子計劃、全民小康、一帶一路,一籮筐的世紀工程為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工業大國打下了基礎。
講個1948年的老梗,不是魔幻小說,真發生過。當時運輸大隊長命令吉林守軍敗退時炸掉豐滿水電站,60軍軍長扯皮讓544團團長去整,團長派幾個大頭工兵弄了幾個手榴彈往配電室一扔,“完成任務勝利撤退”。
這座91米高的亞洲第一大壩給完整留了給我們,成為建國之后工業化建設的一大功臣,第二套人民幣的伍角紙幣上的大壩就是它。你看,就連敵方的大頭兵都知道大基建才能救中國,這是滲入民族基因里的統一認知。
另一梗發生在2012年8月,全球2011年鋼產量統計數據統計出來了:
第一名:中國(不包括河北?。?/p>
第二名:中國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
第三名:中國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瞞報產量)
第四名:日本
……
第九名:中國河北省的瞞報產量
印度到現在都扶不起來,就是因為他們的邦要搞大基建阻力太大,沒電沒水沒鋼,想把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就只能早點睡。
夢里啥都有。
————
記得有個很經典的質問:為什么有了GPS,還需要研發北斗衛星系統?
最佳回復是:只要把缺失的兩個主語填上就知道答案了——為什么“美國”有了GPS,“中國”還需要研發北斗衛星系統?
因為洋大人調試設備和查看圖紙時是不允許中國人在場,所以我們把他們的核心技術買下來,引進、吸收、再創新,我們就能出口高鐵、汽車、巨輪、衛星。牛仔布生產線從此不值錢了,我們中國人自己能造。
不過,我們要到2035年才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路還太遠了。或許不必遙望2035,我們就說“中國制造2025”這條國家行動綱領吧。如果中國無法按時順利完成產業升級轉型,我們可能如德國日本(第一次收割)、亞洲四小龍(第二次收割)那樣,被一來一回的美元利率潮汐收割掉我們數十年的經濟建設成果。
美國是很希望我們內卷的,所以封鎖華為封鎖抖音,嚴禁中國產業升級。如果我們成功跳出內卷,制造業從低端往高端上躍升,美國將無法用對付德日港臺新韓的老招數讓我們這一代人成為“努力無用”的廢宅。
從吉利沃爾沃動力部門合并扯到這個,或許有點偏了。蘇聯倒臺之后,貌似沒多少人特別關心意識形態了。當年蘇聯最強的東西不是鋼鐵洪流和大伊萬,是鞋匠兒子可以當元帥,農民兒子可以當領導人,是意識形態的全面勝利。
誰都不知道2020這只黑天鵝會在不經意讓中國的國家公信力重回國際舞臺,而且不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勝利,而是一個文明在思維方式上的勝利。
小國思維,如南韓,一個“泡菜誰最強”就能跟你開罵。大國思維,如中國,關注的都是發電量、鋼產量、航空航天、芯片制造這些領域,而且樣樣都要當第一,祖上教的思維方式,怎么了?
本文結束。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黃恒樂)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
1新款謳歌RDX官圖發布 有望于11月在海外發售
- 2福特Bronco Raptor預告圖曝光 將于2022年發布
- 3售13.98萬元 領克06 Shero粉色特別版正式上市
- 4新款日產勁客官圖發布 將于9月29日天津車展上市
- 5將搭載藍鯨1.5T發動機 新款長安銳程CC藍鯨版官圖
- 6寶馬iX5 概念車曝光 采用氫燃料電池/可抵御手榴彈
- 2福特Bronco Raptor預告圖曝光 將于2022年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