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明高院士:固態電池研發攻關要堅持“三步走”戰略
8月29日至9月1日,第二十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辦。在8月31日舉行的開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發表了題為“中國動力電池發展歷程、技術進展與前景展望”的主旨演講。
“這么多年來新能源汽車為什么會爆發式增長?主要取決于鋰離子電池的技術突破。”歐陽明高表示,動力電池2000—2030年是一個完整的技術周期,第一個十年,動力化開始落地,主要遇到的問題是安全,安全問題直到今天還沒有徹底解決。第二個十年人工智能革命和智能電池,就是電池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降本提效。2020年開始進入第三個十年,到2030年重點就是材料體系創新,就是固態電池。
與很有網友希望的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想法不同,歐陽明高院士認為固態電池的研發要遵從“三步走”戰略。第一步重點攻關固態電解質;第二步重點攻關高容量復合負極;第三步重點攻關高容量復合正極。
針對固態電解質的研發攻關,歐陽明高院士提出了具體的目標。他說2025年要以200Wh/kg和400Wh/L為目標,打通全固態電池技術鏈,三元和石墨正負極基本不變,確立主體電解質;到了2030年,要以300Wh/kg和600Wh/L為目標,特種商用車應用為主要場景,三元和硅碳正負極,優化固態電解質體系(主體電解質+補充電解質),實現在電池層面大于4C的倍率性能和5000的循環壽命。
當前,固態電解質的主流方向還是硫化物固體電解質,硫化物電解質本身的問題大部分解決,包括工藝、安全。歐陽明高院士強調,這不是說固態電解質電池就安全了,不是所有的固態電解質都安全,重點在研究固-固反應,這種反應可以比氣-固反應的安全性能提升一倍。基于此,三元電池安全性提升到磷酸鐵鋰電池這個完全可以做到的。
對于復合負極的研發攻關,歐陽明高院士認為,2030年以400Wh/kg和800Wh/L為目標,高性能乘用車應用為主要場景,進一步發展高比容量高硅基負極,實現在電池層面大于3C的倍率性能和1500的循環壽命;2035年以500Wh/kg和1000Wh/L為目標,進一步發展高比容量鋰金屬負極(鋰金屬載體或功能層)。
現在整個電池行業最核心的技術變革就是硅碳負極,整個鋰離子電池行業、手機行業都采用了。但是硅負極膨脹太厲害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歐陽明高院士團隊提出了一步法制備硅碳負極技術。歐陽明高院士稱,該技術具有低成本、低能耗和低碳化等優點,硅碳負極材料可達到高比容量、長循環壽命和高首次庫倫效率的目標。
目前,硅基負極在國內有兩條技術路線,大部分技術路線都是由美國主導的硅烷氣,在多孔炭上化學器上成集,現在國內大多在學這個路線。歐陽明高院士團隊采走的是另外一個技術路線,采用高鋰離子導率、低電子導率的材料作為界面修飾材料,提高硅碳負極材料和硫化物電解質的界面穩定性,實現硅碳負極材料優異的循環性能。該技術路線不僅穩定性更好,容量相當,同時成本大幅下降。
“三步走”戰略的最后一步是復合正極。歐陽明高院士表示,2035年要以500Wh/kg和1000Wh/L為目標,進一步發展高電壓高比容量富鋰正極;2040年以700Wh/kg為目標,發展鋰硫和鋰空氣電池。
“正極現在聽說有700瓦時以上的電池,我認為至少汽車是不能使用的,現在還不可能,說能的都是在打廣告。”歐陽明高院士稱,我們最后的正極可能是往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這樣的方向去提升,用在轎車上每公斤700瓦時。不過他認為,如果大規模生產的話,至少還需要十年的努力。
歐陽明高院士判斷,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變革進程會長期持續,但是對于中國來講,高比能全固態電池與低成本、長壽命鋰離子電池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同等重要,要雙輪驅動。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
12024成都車展探館:馬自達EZ-6實車
- 22024成都車展探館:新款探險者
- 32024成都車展探館:方程豹豹8
- 42024成都車展探館:阿維塔07實車亮相
- 52024成都車展:比亞迪夏實車首發 預計30萬起/年內上市
- 62024成都車展探館:嵐圖知音雙版本實車
- 22024成都車展探館:新款探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