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國家公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汽車產業自主創新方針,并對國內的汽車廠商提出了 "要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等自主創新要求后,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水平和現狀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一時間關于各個汽車廠商自主創新進度和現狀的報道頻繁見諸報端。整個汽車行業在今年伊始,便掀起了一股自主創新的熱浪。
民營企業:進度加快,品質堪憂
作為從發展之初就堅持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并已經取得了不錯市場業績的諸多民營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和廣泛的懷疑。然而,幾年過去了,這些昔日倍受質疑的民企們不僅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了腳跟,而且已經推出了多款深受消費者青睞的車型,產品類型覆蓋緊湊型轎車、經濟型轎車和中級轎車。
但是,過快的前進步伐也給這些民營企業的發展留下一些后遺癥。據了解,個別車型在品質和質量上不斷曝出的缺陷,也是一直困擾很多民企發展的問題之一。
三大汽車集團:萬里長征剛剛起步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通過合資的方式并不能實現自主創新,只有在自主創新的實踐中才能學會并掌握汽車設計和制造的核心技術。或許是迫于政策和輿論的壓力,三大集團在今年相繼拋出了自己的自主創新規劃表,并表明了自主創新的決心。
可見,我國的三大汽車集團都看到了進行自主創新、發展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也相繼開始了各自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從時間上來看,這幾個廠商進行自主創新的時間基本上都在2-3年左右。然而,自主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汽、上汽、東風僅僅是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長安集團: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今年7月中旬,長安在北京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其自主品牌轎車戰略。長安汽車集團的領導在會上表示:"長安將秉承強化自主創新,深化戰略合作,共建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的發展思路,實現到2010年轎車產銷量占公司汽車產銷量比重達到50%以上,轎車銷售收入占整車銷售收入達到70%以上的發展目標,其中小排量、低能耗的微型和經濟型轎車將是近幾年長安自主品牌轎車發展的重點。"
雖然長安的自主品牌發展規劃公布的時間比三大集團和奇瑞、吉利這些民營汽車廠商晚,但實際上,長安開始進行自主創新的時間已經有十年之久。也就是說,在其他廠商還在醞釀自主品牌戰略,或為進行自主創新作準備的時候,長安就已經開始了自主創新的實踐,并通過不同階段的發展,完成了其"內功"的修煉。
作為中國的第四大汽車集團,長安最初走的也是合資發展的道路。和其他廠商不同的是,長安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便認識到,通過合資的方式是無法得到汽車設計和制造的核心技術的,要想取得發展的主動權,生產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就必須進行自主創新。在這種信念的指導下,長安在合資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的汽車研究所,并通過和國外優秀的設計公司合作開發新車的方式,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汽車設計和制造的核心技術。走出了一條在合資的同時,堅持自主創新的兩條腿走路的發展道路。
經過多年的發展,長安汽車的研發部門已經具備了包括創意設計能力、工程化設計能力、分析優化能力、樣車制作能力和試驗驗證、評價能力。這五種能力代表了自主研發的一個完整流程,也是自主研發必需要經歷的過程。從2000年-2005年,長安通過CM8、"陸風風尚"等一系列大型產品開發項目,利用自有平臺進行整車及整機開發,已經完整地走過了這個流程,形成了系統的自主開發能力,自主研發水平已達到了S5級。
正如長安集團董事長尹家緒所說,"自主創新既是汽車行業的要求,更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而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是嘴上說的,而是需要打好牢固的根基"。對于長安汽車來講,所謂"牢固的根基"正是指目前業已頗具規模的自主研發體系。而其在9月即將下線的第一款自主品牌轎車CV6也因此更加值得期待。
縱觀國內主要的汽車廠商在自主研發方面的進程,雖然大多數廠商都已經開始進行自主創新,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的能力,但自主創新的水平和自主品牌轎車產品的品質離國際知名廠商還有一定的距離。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努力與國際接軌,成為了擺在各個廠商面前最為迫切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中國已經邁開了自主創新的腳步。
華潤現代5.21相約有禮兩小時廠家直銷
參與品牌:現代
微信/瀏覽器掃描二維碼用手機報名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