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 2004年08月05日 第五版
玩資本的手干不了制造業?———華晨裂變有感 在香港和紐約上市的華晨中國汽車,4名執行董事均拋空手上所持的股份,并有傳聞稱已集體提出辭職,在經歷了仰融事件之后,華晨極有可能再一次發生裂變。
據港交所權益披露顯示,7月8、9兩日,華晨中國執行
總裁蘇強,以每次出售700余萬股分兩次售盡了其手中的共1445.8萬股華晨股票,套現3378萬港元。而此前,華晨中國主席兼執行董事吳小安、華晨中國副主席兼執行董事洪星、華晨中國執行董事何濤已悉數將手中股票拋售殆盡。
8月2日,華晨中國緊急發布聲明稱,4位執行董事均未辭去公司職位及董事職務。據董事會獲4位執行董事告知,4人是基于私人理由出售本公司的股權。
但在中國汽車產業突然進入低迷期、
廠商庫存激增之際,正在面臨嚴峻考驗的華晨中國突然爆出4名高管在困境之時想撒手而去的傳聞,這讓人感到極不尋常。
有業內專家對此評價,“玩慣資本的手干不了制造業的活。”原因是蘇強等4人一直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深諳資本運作。但他們都未在傳統的制造業領域有過相關經歷,制造業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實事,而資本運作通常都是短期套現,給人以不沉穩的感覺。
華晨中國管理層萌生去意的另一個原因很可能是華晨中國的業績全面滑坡,積壓的汽車庫存已令華晨企業沉重。由于中國車市自5月份開始出現滑坡,但華晨高層一直都信誓旦旦,對外宣稱宏觀調控未影響華晨銷售目標。
據悉,上半年賣不出去的
金杯客車積壓在沈陽車廠內就有3000輛、廠外有7700輛;
中華轎車廠內1400輛、廠外2400輛,涉及資金高達14億元,加上中國政府正收緊信貸,汽車又是控制發展的主要行業,華晨遭遇前所未遇的困境。
作為國內自主品牌的先行者之一,華晨旗下
中華轎車與
紅旗、
奇瑞和
吉利形成國產自主品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就在上個月,華晨
奇瑞還進行了國內首次民族汽車品牌戰略聯合,雙方共同出資1000萬元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科威汽車零部件公司”。旨在聯合采購降低成本,當人們以為這將是自主品牌聯合起來共同抵御外資汽車公司之時,華晨高層卻突然“震動”,讓人們對這個在中國汽車業激烈競爭中經歷生生死死的民族品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