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星期前,筆者針對一些汽車企業過度偏重
北京、
上海、廣州三地市場,忽視其他市場的傾向,建議汽車企業要樹立全面市場觀,呼吁汽車企業重視一般省會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市場。
這一觀點拋出之后,筆者接到不少熱心讀者的電話,多數表示贊同,少數提出疑問。贊同給筆者以信心和鼓舞,疑問使筆者有了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動力和方向。就在此時,筆者在與本報同事討論有關問題時發現,中國汽車業市場觀不全面的問題不但企業存在,社會上的相關方面也存在,并且對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思路上的偏差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國家正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我們的一些汽車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也開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有的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據統計,去年我國汽車出口呈現迅速增長態勢,同比增長187%,其中轎車增長最快。可是,也不知道為什么從一些方面刮來了一股“風”,大談特談中國汽車企業不具備“走出去”的條件,時機還不成熟,國內市場還沒完全做到位。如此云云,理論一大套,名詞一大堆,觀點“獨特”另類,還真能把頭腦不十分清醒的決策者“忽悠”暈了。
汽車行業的一些事,琢磨起來真是有味道。早些時候,我們在自主開發上多少有點兒被外國人兜售的所謂“常規”給蒙了,喪失了許多機遇。現在,我們的汽車企業剛開始有了自信,準備沖向“大海”,可又來了一些所謂的“明白人”、理論家,猛往汽車企業的決策者頭上潑涼水,大造“走出去”不利的輿論。輿論上的混亂,容易導致思路上的搖擺,這種情況在汽車業已經出現過多次。人生要走好關鍵的幾步,企業的發展也一樣,要在關鍵時候作出正確的抉擇。
縱觀基業長青企業的市場觀,幾乎都是國際化經營的。在世界經濟已經
高度融合、高度聯系、高度協同的今天,一個國家的產業除了要積極主動地適應這種狀況外,還要努力成為其中能夠起到重大作用的因子。做不到這一點,在世界產業格局中就不會有地位,也不會有作為,甚至還會有生存問題。我們汽車產業現在面對著一個龐大的成長性市場,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都是良好的。市場的競爭雖然日益激烈,但基本上還算衣食無憂,有的還錦衣玉食。這樣的境況最容易讓人滿足、沉睡甚至昏聵。有些事就是既得其利又受其害。國內汽車市場好,一方面使我們大獲其利;另一方面也可能纏住我們“走出去”的手腳。
冷水煮青蛙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許多企業的決策者經常用這個故事教育自己的員工,可在確定思路、進行決策時卻未必能夠身體力行。沉湎于良辰美景,流連于風和日麗,幸福和愉悅的感覺有時也會遮住銳利的雙眼,攪亂智慧的頭腦。我們的市場觀之所以不全面、不高遠、不大氣,除了缺少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刻領會以外,還因為沒有樹立起國際化競爭、國際化經營、國際化發展的觀念。筆者的判斷可能偏頗,但良苦用心是想通過提出一些問號、作出一些預警、發一些感慨,啟發我們汽車業的決策者。
筆者感到,一個國家的汽車業如果不在世界市場中占有相當的份額、產生重大的影響,它既成不了制造大國,更成不了制造強國;一個汽車企業如果不堅定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國際化發展,就是最大的危機;一個企業的決策者如果在這個重大問題上猶豫、搖擺、放棄,必然會釀成大錯。
抉擇是艱難的,需要理性也需要激情。在確立市場觀的問題上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