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汽車流通領域正在發生一場資本流向變革,實力雄厚的經銷商們紛紛將上海周邊的二三級城市作為投資“熱土”。
昨天,《每日經濟新聞》從上海的一些經銷商處獲悉,他們正在積極開拓上海周邊的二三線城市,以搶占商機。
“具體在哪里建店還要等廠家的最后審批,但是公司已經確定了向華東地區發展的戰略目標,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建在上海以外的二三線城市。”上海寶鋼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憲成透露。
無獨有偶,大昌行華東區總經理黃立新也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大昌行下一步的網點發展規劃,是在華東地區的二三線城市成立一些4S店。”目前他們正在對這些二三線城市進行考察。
此外,上海的大型經銷商之中如永達、東昌、恒隆、和平、華星等,也都已經或正將投資目光瞄向二三線城市,如別克的鎮江店就是由恒隆與當地的經銷商合資成立的。
之所以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發展,上海經銷商普遍認為,由于此前廠家對一線城市高度重視,忽略了對二三線城市的關注,導致渠道布局失衡。
“一線城市的競爭太激烈了,而二三線城市由于渠道稀少,丟失了大量可以贏利的市場。”一位經銷商說。
徐憲成則幽默地表示:“如果把一個地區比作一個電影院,那么上海這個電影院的位置已經滿了,所以只有去二三線城市發展。”
根據《中國主要地區轎車經銷商》2005版,各大汽車廠家特別是一些主流廠家,在一線城市的網點都已達到了兩位數,如上海大眾在上海地區的經銷商多達43家,而在昆山、無錫、嘉興等二三線城市多則不過3、4家,少則只有1、2家。
正是由于網點密度不均,導致一線城市經銷商間競爭過度。“一線城市的實際銷售價格往往低于二三線城市。”黃立新表示。
除了競爭相對緩和,二三線城市還有一個一線城市無可比擬的優點,即投資成本低。黃立新算了一筆賬:“上海一畝土地的價格至少需要100多萬元,而在華東地區的二三線城市只要20萬~50萬元,一個4S店一般需要8畝地,這樣光土地成本就減少300萬~600萬元,此外,二三線城市的人員工資也低,還可減少大量的日常開銷。”
與此同時,二三級城市的消費能力不容小覷。
“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潛力早已得到了業內的公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銷商表示,“上海的很多經銷商即便沒去‘落腳’,也已到當地市場打廣告,吸引消費者來滬買車,一些則通過與當地經銷商合作,以二級加盟形式利用當地網絡賣車,由于上海市場的飽和度高,部分郊區經銷商的銷售業績大部分是通過周邊的二三線城市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