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Power中國IQS調研結果一覽表
近兩年流行的廠家車價大跳水如今被經銷商的暗降所代替,企業卻還揚言嚴懲降價經銷商,各大汽車公司動輒上萬元的降價早已破壞了汽車市場的價格穩定,如今只能在降價和持幣待購的惡性循環中自食其果。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既是價格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降價和利潤的沖突勢必讓汽車企業在產品質量上放水,畢竟,中國車市的降價速度要比汽車工業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快得多。
汽車價格霧里看花
雖然今年汽車廠家宣布整體降價的情況并不多見,但是所有的4S店里幾乎都能侃價成為了汽車市場供需壓力的釋放形式。記者近日在北京現代4S店采訪時聽到銷售人員這樣導購:“御翔這車的利潤是一萬二,我們現在最多給您優惠八千。”如此赤裸裸的購車侃價讓汽車這個支柱行業的銷售終端顯得有些不嚴肅。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官員告訴記者,從車市持續降價可以看出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之大。企業宣布降價還是經銷商暗降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中國汽車咨詢公司分析師賈新光更是形象地表示,現在汽車價格實際上是霧里看花,看不明白。雖然汽車降價對消費者來說是利好消息,但國內消費者對汽車的購買需求已經越來越理性,汽車價格對于消費者決策已經不再起絕對的作用,降價行為所能起到的拉動作用只能越來越弱,相反,對從不間歇的車市降價,一些已經成熟起來的消費者開始了質疑。曾有消費者向他反映——面對某款車型的“節后降價”,消費者柳先生不解地問店方:“這款車去年降1萬,今年降1萬,時不時地還降個五六千。怎么現在價格還是在老地方啊?”店方支晤了半天,也沒有講出個所以然來。
持續降價增加消費者過程成本
人們在近幾年買車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買一輛車要跑3家以上的4S店、去5趟以上的車市才能找到真正的最低價,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如此定價實際上大大增加了消費者購車的過程成本。
J.D. Power亞太公司中國區副總經理梅松林告訴記者,過去幾年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大大刺激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期望值。另一方面,經過前幾年的價格殘酷競爭,大多細分市場的車價,特別是中低檔細分市場,已經非常合理。在這兩方面因素的角力中,消費者往往付出了大量的額外購買成本,以期得到不太現實的最低價格。
隨著不同經銷商間的差價大幅度縮小,消費者會逐漸意識到機會成本的概念。他們得到的最低價格優惠不足以抵消他們為此付出的額外勞動和時間成本。
也有專家表示,如果品牌能力嚴格并有效規范整個網絡內的價格制度,也許可以減少這種過度尋找最低價格行為。據了解,在美國,有效的詢價工具(比如汽車在線網站)和透明的市場價格機制(電話咨詢經銷商獲取最低價格)基本上可以幫消費者完成價格的最優化選擇。
降價導致行業利潤整體縮水
汽車行業形成以降價為殺手锏的惡性循環不僅給消費者增加了成本,更使汽車企業深受其害。有數據顯示,去年汽車行業整體利潤下降近四成,像大眾這樣在中國的昔日霸主也出現了巨額虧損。對此,無論是業內專家還是車企老板,都深刻認識到持幣待購和車價跳水已經形成的惡性循環,正在侵蝕著行業的整體利潤。
據記者了解,盡管經常有這樣或那樣的市場促銷,國外汽車的價格卻非常穩定。制造商通常通過不斷更新上市新車品質,保持價格的合理方式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又能推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來提升競爭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一些企業在中國市場采取靈活的價格策略,實際上破壞了汽車行業價格體系,尤其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消費者正在成熟,其他企業將陷入是否跟進的尷尬中,跟進降價,就會出現利潤下降的惡性循環;不跟進,就會馬上丟掉一部分市場。有專家表示,像北京現代采用薄利多銷的靈活價格策略雖然贏得了市場,但它的生命力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