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同濟大學、東風汽車以及其他一些小品牌的汽車公司都開始從事混合動力技術的研究,“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國家的混合動力技術和國外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而且離大規模商用還有著十分遙遠的距離。”昨天,上海交大一位從事類似研究的博士向記者透露說。
“無論是混合動力還是自主研發,我們還有相當的差距。”徐剛也對記者坦言混合動力技術的差距,“但是我覺得,可以借鑒外資汽車公司的發展,在目前的條件下,混合動力技術小規模試驗和投入使用還是可行的。但是一旦國家確定采取類似豐田技術的高技術標準,自主品牌從事類似技術的開發的途徑就被堵死了。”徐剛也絲毫不掩飾他的擔憂。
除了在混合動力汽車研發中開始全新的一頁之外,對于上海華普和徐剛來說,2005年是難忘的一年,行政上脫離吉利汽車單飛的華普汽車開始在2005年迎來新的發展。“我們的增長幅度超過100%,原本計劃今年銷量達到1.6萬輛,但是從目前的銷量來看,2005年完成2.5萬輛已經沒有問題。”徐剛說到這里難免有些得意。
自主品牌核心是自主研發
徐剛對于自主研發在建立自主品牌中的核心地位有著清醒的認識。“自主汽車有著一個完整的體現,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自主品牌、自主生產和自主標準。”他認為,盡管“以市場換技術”的模式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是這種技術不是核心技術,不過我們同時也要承認在管理、現場工藝以及開發流程中有所獲取。”徐剛說。
而此前,龍永圖關于“不要刻意發展民族自主品牌”的發言,引起了汽車業內外人士對于自主品牌的拷問。徐剛則認為,根據他在吉利兩年、華普一年的經驗,自主品牌是一定要發展的。國外汽車企業還未完全壟斷中國汽車市場,近幾年是中國自主品牌能否發展的最后機會。吉利的發展早三年不行,晚三年不行,奧克斯就是一個教訓。如果再過五年,就更沒機會了。
就自主品牌自身來說,自主研發的技術并不像外國公司說的那樣高精尖。在徐剛看來,技術分四個級別:一是小學水平,僅僅是改頭換面;二是初中水平,調整發動機的匹配;三是高中水平,改變車門和車身;四是大學水平,開發全新底盤。現在,吉利和華普都處于“大學在校生”的級別。
徐剛毫不諱言華普汽車在成長中對外資汽車技術的模仿和學習。但是他反對單純的抄襲。“學習和抄襲是有本質區別的,抄襲是沒有思想的模仿,而學習則帶著思考和創新。”徐剛認為。
“尋求細碎空間,成為細分市場有領導力的品牌。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汽車市場在未來10年以上的時間內都會以15%以上的增幅發展,這為我們這些民營汽車公司提供巨大的機會。”徐剛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