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當然不能缺席中國自主混合動力汽車的標準。”上海華普汽車董事長徐剛用手一揮。剛剛接待完客人的徐剛坐在記者面前顯得有些疲態,但是當記者提醒說,12月15日是豐田普銳斯(PRUIS)下線的日子,徐剛瞬間就恢復了神采。
12月16日,在《中國汽車顧客滿意度調查》測評專家組來到華普汽車的時候,徐剛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獨家專訪。
拷問混合動力國家標準
12月15日,豐田混合動力汽車普銳斯正式宣布下線,以參考豐田混合動力標準的國家混合動力汽車標準也將出臺,這使得目前正積極投身混合動力汽車研發和生產的自主品牌廠家如鯁在喉。
“我們可以參考國外成熟技術和標準,但是我們國家自己的標準必須要有自主品牌的公司來參與。”徐剛對國家標準可能傾向豐田標準顯得很難理解。目前,上海華普汽車正在聯手同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參與混合動力研發。“三流的企業做制造、二流的企業做研發、一流的企業做標準。我們在IT和其他行業已經吃了很多虧,我們不能讓汽車行業的未來科技繼續重蹈覆轍。”徐剛說。
在大多數國內汽車企業仍在謀劃發展新混合動力能源車型的時候,跨國汽車巨頭已經在搶灘國內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上海交大汽車工程研究所教授殷承良表示:豐田混合動力車的國產計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更想利用自己的混合動力汽車標準影響中國,從而達到獲取更多利益的目標。殷承良認為,標準之爭不僅代表著市場準入的許可,其背后更隱藏著巨大的利益之爭,“在混合動力汽車領域,很多技術都屬于專利產品,也就是說,一旦政府制定的標準出現技術傾向性,那么,這將意味著國內廠家將為此支付相當巨大的專利費用。”
對于過多借鑒豐田混合動力標準,國內汽車公司反對之聲不絕于耳。不久前,長安汽車董事長兼總裁尹家緒對此表示:目前,混合動力汽車技術處于成熟和發展期,國內外在資金投入和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等方面有相當的差距,國家更應該從戰略高度重視混合動力汽車的標準和法規建設,在新一輪的混合動力汽車技術沖擊面前,為我國稚嫩的混合動力汽車產業保駕護航。
“我贊同尹總的觀點,我們自己國家的混合動力汽車,必須要在發展中形成,不同階段設置不同標準,促進自主品牌的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徐剛說。
自主混合動力艱辛之旅
“豐田在混合動力技術引入中國方面,已經大大占據了市場先發效應。但是這種標準導入之后,是否會扼殺搖籃之中的國產混合動力汽車?”徐剛質疑說。目前,與豐田相比,本土汽車廠商在沒有成熟的技術保障、沒有雄厚的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同樣高調地宣稱開發、量產混合動力汽車,此時本土汽車廠商步子顯得尤為艱難。
目前,在汽車替代燃料技術中,有以豐田、本田和福特為代表的混合動力技術,還有以通用汽車和戴-克等公司聯合開發的氫動力技術。“混合動力技術從目前的技術手段來看,是比較可以商用而且現實的技術。”徐剛指出,“但是無論哪種技術,目前在國內的發展都不成熟。”
目前,同濟大學、東風汽車以及其他一些小品牌的汽車公司都開始從事混合動力技術的研究,“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國家的混合動力技術和國外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而且離大規模商用還有著十分遙遠的距離。”昨天,上海交大一位從事類似研究的博士向記者透露說。
“無論是混合動力還是自主研發,我們還有相當的差距。”徐剛也對記者坦言混合動力技術的差距,“但是我覺得,可以借鑒外資汽車公司的發展,在目前的條件下,混合動力技術小規模試驗和投入使用還是可行的。但是一旦國家確定采取類似豐田技術的高技術標準,自主品牌從事類似技術的開發的途徑就被堵死了。”徐剛也絲毫不掩飾他的擔憂。
除了在混合動力汽車研發中開始全新的一頁之外,對于上海華普和徐剛來說,2005年是難忘的一年,行政上脫離吉利汽車單飛的華普汽車開始在2005年迎來新的發展。“我們的增長幅度超過100%,原本計劃今年銷量達到1.6萬輛,但是從目前的銷量來看,2005年完成2.5萬輛已經沒有問題。”徐剛說到這里難免有些得意。
自主品牌核心是自主研發
徐剛對于自主研發在建立自主品牌中的核心地位有著清醒的認識。“自主汽車有著一個完整的體現,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自主品牌、自主生產和自主標準。”他認為,盡管“以市場換技術”的模式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是這種技術不是核心技術,不過我們同時也要承認在管理、現場工藝以及開發流程中有所獲取。”徐剛說。
而此前,龍永圖關于“不要刻意發展民族自主品牌”的發言,引起了汽車業內外人士對于自主品牌的拷問。徐剛則認為,根據他在吉利兩年、華普一年的經驗,自主品牌是一定要發展的。國外汽車企業還未完全壟斷中國汽車市場,近幾年是中國自主品牌能否發展的最后機會。吉利的發展早三年不行,晚三年不行,奧克斯就是一個教訓。如果再過五年,就更沒機會了。
就自主品牌自身來說,自主研發的技術并不像外國公司說的那樣高精尖。在徐剛看來,技術分四個級別:一是小學水平,僅僅是改頭換面;二是初中水平,調整發動機的匹配;三是高中水平,改變車門和車身;四是大學水平,開發全新底盤。現在,吉利和華普都處于“大學在校生”的級別。
徐剛毫不諱言華普汽車在成長中對外資汽車技術的模仿和學習。但是他反對單純的抄襲。“學習和抄襲是有本質區別的,抄襲是沒有思想的模仿,而學習則帶著思考和創新。”徐剛認為。
“尋求細碎空間,成為細分市場有領導力的品牌。根據我們的研究,中國汽車市場在未來10年以上的時間內都會以15%以上的增幅發展,這為我們這些民營汽車公司提供巨大的機會。”徐剛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