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當中國汽車業正昂首挺進世界“四強”的時候,一個不容忽視的尷尬不能不讓人在歲末感到遺憾,那就是媒體報道的“我國汽車召回制度年內將出臺”的消息至今仍未實現。
2003:汽車群發性故障接連不斷 眼看汽車召回制度要在年內“難產”,但回頭細數,2003年國產轎車的群發性故障卻接連不斷。
今年1月,新華社報道了德國
大眾公司中國合資廠生產的
寶來、
奧迪、
帕薩特三款1.8T轎車,頻繁發生點火線圈被燒毀的故障。當時,由于點火線圈全國緊張,大批故障車只能在修理廠“趴窩”。
今年6月,新華社報道了采用全球同步工藝生產的POLO1.4升轎車在行駛中突然熄火的故障。據廠家統計,當時全國出現這種“心率失常病”的POLO轎車在千輛以上。
歲末,新華社又報道了部分
東風雪鐵龍愛麗舍16V(氣閥)轎車
發動機的“怪抖病”。
另外,針對新一代
雅閣轎車發動機通氣管的故障,
廣州本田也對外宣布免費給車主更換相關配件。
上面的幾起汽車故障案例,均為群發性汽車故障。在國家質檢總局去年發布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草案)》中,明確指出“本規定中所稱缺陷,是指由于設計、制造等方面的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號或類別的汽車產品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缺陷”。依照該草案,這幾起群發性汽車故障均有符合“召回”條件的嫌疑。只不過制度未定,這些故障車只能與“召回”的名分無緣。
召回制度缺位拷問汽車廠家素質
一個需要澄清的概念是某款汽車出現故障,并不意味著這款車不是好車。長期以來,由于召回制度在中國的缺位,以及汽車生產廠家忌提召回的不正常心理,使廠家往往視召回為洪水猛獸,生怕自己一提召回就砸了牌子,影響車子在消費者心中的“完美形象”。對此,有關專家指出,廠家應該走出認識誤區,要切實做到對消費者講誠信,要有良知,敢負責,勇于主動擔起召回的責任。
舉例來說,2003年國內發生群發性故障的幾種車型,均為技術含量十分高的各廠家力推的主打暢銷車型。但是這些高科技引進車型,往往因為乍到中國“水土不服”。這與國內外油品差異、環境差異等密切相關,絕不能認為以上車型有群發性故障就不是好車。
另外,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媒體的監督之下,盡管召回制度缺位,大多數國內汽車生產廠家最終還是能夠直面群發性故障,比較積極、迅速地解決問題。例如,在“點火線圈危機”中,為了解決消費者的燃眉之急,廠家曾把新車上的點火線圈拆下來給消費者換上。在危機圓滿解決后,更創紀錄地對消費者公開真誠道歉。有這種解決問題的誠意,廠家與消費者之間就不會缺乏理解和信任。但是,媒體的監督不能代替召回制度的建設,總還有一些愛鉆法規空子的廠家會裝聾作啞、封鎖消息,甚至漠視故障隱患的存在。
記者了解到,針對各方翹首期盼的召回制度,
一汽大眾、
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神龍汽車等汽車廠家已經未雨綢繆,著手質量預警、信息管理、產品可追溯系統等召回機制的建設。業內人士認為,汽車召回的基礎是廠家有良好的信息源、服務網以及危機應對體系。一旦召回制度正式頒布,有實力的大廠家完全有能力迅速適應,而那些生產規模小、服務網絡差的廠家則難以應對。這種政策法規層面的
優勝劣汰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