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漢的車主最終把自己剛買的那輛連續修理5次都無法修好的
奔馳車砸掉時,奔馳方面發表聲明稱“我們對有關人士在這起事件上所采取的極端的、沒有必要的行為深表遺憾”。作為
豪華車象征的奔馳,在中國市場的聲譽受到很大的影響。
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迅速增長讓德國人始料未及,不單先一步來到中國的
奧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績,奔馳的老對手
寶馬在去年初也稱“下一年的亮點在中國”,并選擇馬上在中國生產。
2003年9月,在首款國產
寶馬就要落地前,奔馳經過多年的談判與
北汽簽署合作協議。繼
奧迪、寶馬之后,奔馳準備在中國生產。
有人分析,在此背景下,奔馳中國表現出的積極態度不排除想借機挽回“砸奔馳”造成的不利影響,給即將下線的國產奔馳做鋪墊。
中國戰略 在德國奔馳宣布召回以后,《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稱,奔馳召回3萬多輛車說明,“這家豪華車生產商在市場中的聲譽已經大不如前”。
“不能這樣講。”賈新光對此另有看法。他舉例說,美國歷史上曾經被宣布召回的車輛總數達到2億輛,相當于現在美國汽車的保有量。“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有召回的記錄。”他認為召回更是一種預防。
北京一位汽車銷售商看過有關奔馳召回的報道后表示,17輛奔馳有可能
安全帶扣不緊被召回,對奔馳來說是好消息。一位網友甚至發表言論說:“為了一個小小的安全帶,能如此大動干戈,實際上反而增加了自己的聲譽。有錢了,我也要買這樣的車,感覺才值!”
這讓人不得不想到,去年10月同為德國豪華車的寶馬在中國生產后,因為手續問題暫時不能
上牌照,寶馬中國在知道這個信息后,不但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非常高調地向消費者道歉,市場對寶馬情緒不滿很快就化解了。
事實上,賈新光分析說,從前年“砸奔馳”事件后,不論是準備國產的奔馳還是已經國產的寶馬,都比過去更重視維護中國國內市場的聲譽,“誰都不想失去中國巨大的市場”。(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