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廠家推出新車時,總對媒體稱,自己的產品是真正意義上的“與世界同步”。
對于報道說的“真正意義上的‘與世界同步’”,倒是可以說點什么。
近些年,我們的汽車行業,聽到太多的“與世界同步”。一會兒某廠家說,某款車是為中國人“量身定制”的,技術先進;一會兒某世界著名廠家又說,某款車是專門為中國特制的“
概念車”,為世界領先水平;接著,又有廠家稱,他們在中國推出的某款新車,與“世界同步”,等等。
只要出一款新車,這些文字,都會見諸媒體,鋪天蓋地,眼花繚亂。是廣告,是說辭,還是真正的事實,不得而知。但是,這種“鋪天蓋地”,把本來被某些人稱之為“未見過多少市面”的中國人,搞得不知所以,以為外國汽車廠家在中國生產的這些車,都是頂級產品,都是與“世界同步”的車。
其實不然。中國有句話,叫作“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說這些車是金玉其外,名實相符。因為,這些說是“技術先進”、“世界領先水平”和“與世界同步”的車,其品牌,大名鼎鼎,名噪全球。它們在中國生產的車,外觀,品牌,一如世界市場。然而其內,則又當別論了。雖不能說“敗絮”,但說它名不符實,則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問題,在于“真正”,在于真正地“與世界市場同步”。“真正”了,當然是件大受歡迎的事。但是,不“真正”了,則是欺詐。
改革開放之初,一些人以坐“
皇冠”、“
藍鳥”等日本車為榮。結果,到國外一看,發現此“皇冠”,非彼“皇冠”;此“藍鳥”,非彼“藍鳥”,同是日本產的車,外觀一樣,但外國人坐的,不論內飾或性能,都比中國人坐的高兩三個檔次。
這種民族受辱感,困擾了多少年,每每提起,不能平靜。
但是,時至今日,這一幕似乎又在中國重演了。日本的
豐田公司說,“
威馳”,是專為中國人生產的
概念車。其實,不僅不是專門為中國人生產的,而且其
發動機和內飾,都比他們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生產的同一類型車,要差,要低,且價錢卻高出許多。有資料稱,
豐田的好于“
威馳”的這種同類型車,在臺灣地區,售價只約為10萬人民幣,而“威馳”,則高達14萬多元。
有消息說,某世界著名汽車
廠商在中國某地生產的某款車,說是與世界同步,其實,其性能與內飾,要比它在國外市場上的差兩三個級次。
與此同時,我們一些合資生產的汽車和引進的汽車生產線,產品過時,技術含量低,性能差,款式老舊,不僅不是“同步”,而是遠遠落后于世界。
中國人富裕起來了,中國的汽車市場方興未艾。這個市場,是向全世界開放的,我們不僅歡迎世界各地的汽車廠家來中國,而且歡迎他們以自己過得硬的汽車品牌,在中國這個市場上展開競爭。但是,如果有人利用這個市場搞欺詐,以次充好,做“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買賣,把中國人當作二等消費者,那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最終,他們也將會失去中國這個極具發展前景的市場。
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的一些有實力的汽車廠家,不是把精力用在研發自己的民族汽車品牌上,而是老是把人家的這些“金玉其外”的東西搬到國內來,老是把人家一些過時落后的東西拿過來,甚至同人家合著伙來騙自己的同胞。如此,不僅不反躬自省,而且還在那里喋喋不休,理直氣壯,得意洋洋。
這是為了什么?賺錢?不懂?還是另有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