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黃金周并沒有出現預期的銷售高峰,汽車銷售開始下降,與年初各汽車廠家的預期差距很大。”
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信息部部長郭詠在分析市場形勢時頗有感慨的說道,“全國大產銷已經出現問題,產量下降、銷量減少!”
4月產銷比上月略有下降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4月全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3.17萬輛和49.79萬輛,比上月分別下降6.28%和8.24%。其中轎車生產24.33萬輛,銷售22.01萬輛,比上月分別下降1.37%和2.72%。
1—4月,全國累計生產汽車183.14萬輛,同比增長27.74%,累計銷售汽車177.57萬輛,同比增長28.62%。 其中轎車累計產銷82.02萬輛和78.7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6%和42.82%。
今年前四月銷量超過10萬輛的汽車企業有,
上海大眾,銷量為31.29萬輛;
一汽集團,銷量為31.17萬輛;東風汽車,銷量為17.98萬輛;
長安集團,銷量為17.72萬輛;
北汽集團,銷量為17.64萬輛。其中,北汽集團同比增長幅度最大,為73.74%。1—4月,上述五家企業累計銷售汽車115.8萬輛,約占汽車銷售總量的65.21%。
下半年市場形勢并不看好 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各地汽車市場的銷售情況都沒有出現預期中的火爆景象,即使在五一黃金周,銷售也沒有明顯的增長。很多品牌出現產能下降、銷量減少的現象,庫存壓力加大。
市場人士分析說,今年前四個月的轎車產量僅為78.72萬輛,全年預計230—240萬輛,與轎車廠家290—300萬輛的排產總量差距很大,如果廠家要追回四五十萬的銷售量,那么廠家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郭詠說,
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已經有3個季度銷量持續出現下滑,2003年3季度銷量為1.93萬輛,4季度銷量為1.57萬輛,2004年第一季度銷量為1.48萬輛。
今年2季度的汽車銷量可能還會低于1季度,今年下半年的銷售可能比去年下半年的銷售水平還會低,因為消費信貸環境在持續的惡化。市場人士分析說,以往來看,6、7、8月一般是生產高峰,年底又是持幣待購的高峰,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理由看好后8個月的市場銷售。
另外,現在市場上持幣待購也比較嚴重,有調查顯示,有一半的消費者在等待價格、21%的消費者在等待新車。
進口車經營進入微利時代 今年是中國加入WTO后汽車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配額增加,關稅下降,進口車也進入了最關鍵的調整期。國產車競爭能力大大提高,憑借價格優勢對同檔次進口車產生較強的替代作用,進口車的格局包括車型結構、價格水平、盈利水平、經營模式將發生較大調整。
中國進口汽車貿易中心資料顯示,2003年共進口(含成套散件)17.1萬輛,比上年同期進口量增加35%,今年一季度共進口整車(含成套散件)5.1萬輛,同比增長8%,增速趨于平穩。
進口車價格已經較大回落,
奔馳S350由120萬元降到108萬元,
豐田佳美2.4L由42萬降到33.5萬,
現代酷派2.7L由34萬降到24.5萬。中國進口汽車貿易中心副總經理丁宏祥分析說,最暢銷的不同價位的主流進口車型,價格下降幅度都很大,代表著進口汽車價格的總體水平已有大幅回落。這是進口車價格的正常回歸,現在的價格水平在目前的條件下已經屬于正常水平。
由于進口汽車的銷售價格迅速回落,絕大部分進口車目前的銷售價已接近成本價,處于微利狀態。有些車型由于缺乏競爭力,加上
經銷商之間的過度競爭,銷售價還跌破成本價略虧。丁宏祥說,經營進口車的暴力時代已經正式結束,開始進入微利或正常利潤水平階段。
還有,進口車經營過去以一般的貿易商為主,主要依托保稅區這個緩沖的平臺和交易平臺進行運作,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政策的調整,進口車網絡正在逐步向正式授權的代理商為主轉移。(財富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