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搞國產化生產,只是在中國進行簡單組裝生產,又很難發揮本地生產的優勢,很難充分利用中國本地市場廉價的勞動力。而且,國家對合資汽車企業的國產化率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國產化率太低,要交進口車的關稅,就無法提高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
另外,國產化太低,產品對進口件依賴太大,一方面受貨運周期影響,很難針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另一方面,產品成本會過多地受制于外匯匯率的變化。
定價和消費者心理有落差 豪華車國產后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到底價格應該如何制定。雖然國產豪華車的定價高有其需要進口配件多,有的甚至要交進口整車關稅因而導致成本較高,但另一方面廠家也是希望與其他中高級轎車拉開差距,顯示自己的身價。但是,這與消費者的心理價位有較大的差距。以
奧迪A4為例,其銷量遠沒有A6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A4的價格與A6沒有拉開檔次。而國產
寶馬價格偏高的說法從其一上市就不離左右。對于
奧迪A4、國產寶馬等不像
奧迪A6那樣以公務車市場為主的國產豪華車來說,價格過高也同樣影響其市場表現,畢竟個人消費者還是將價格放在第一位。如果國產的價格太高消費者還不如買進口車顯得有身價。
“國產”是否有損豪華形象? 雖然現在豪華車品牌已經掀起了在中國生產的熱潮,但是僅僅是回到大約3年前,情況就和現在大不一樣。當時
沃爾沃汽車公司大中國區
總裁王榮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以一種不容質疑的口吻否定了
沃爾沃汽車在中國投產的可能性。他說“在中國投產將損害豪華汽車的品牌形象”。
雖然現在大家都改變了說法,比如寶馬強調,“不論在哪里生產,寶馬就是寶馬”,其實就是想強調寶馬的品質不會因國產而改變。但問題是,國內消費者對這一問題仍然有著自己比較固執的看法。
豪華車和普通轎車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消費者更加看重其性能品質以外的象征意義,中國消費者尤其如此。這也是為什么寶馬和
奔馳在中國銷售最好的車型一直都是最高檔的7系列和S級的原因。“國產”無疑讓這種象征意義打了折扣,因為開一部沈陽或者南京生產的豪華車,和開一部斯圖加特或者慕尼黑生產的車,對很多中國消費者來說,其心理滿足感是大不一樣的。
所以,雖然
奧迪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那僅僅是限于銷量方面。從品牌角度而言,則難說。一位分析人士認為,由于已經大批量的國產,奧迪在中國可能已經永遠失去了成為和奔馳、寶馬有相同地位的豪華品牌的可能,奧迪現在的影響力也就在公務車市場。因此,奔馳和寶馬國產后豪華車品牌的形象是否會受影響或者市場是否會因此打開,真的不容樂觀,或許等中國汽車消費文化也真正與國際接軌的時候,豪華車國產才有了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