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車市的一路走低,現在有部分
經銷商打出降多少返還多少的旗號。也就是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會得到一個保值合同,商家承諾:所購車型在約定的某段時間內,若是生產廠家下調所購車型的指導價,經銷商將補償這個差價。這種以降價補償協議吸引消費者的效果能有多好,或者說含金量有多少,不妨來分析一下。
降價協議補的是什么差價 要明確的是這種協議保證的是
廠商的指導價下調后進行差價補償,并不是經銷商的銷售價。根據季節的不同,以及自身經營的策略等原因經銷商的銷售價可能出現波動,經銷商自己的降價情況不在降價協議的范圍以內。
誰在打降價補償協議的牌 最早拋出此類協議的廠家是奧克斯公司,對其4月中旬上市
SUV“原動力”進行“夏日風暴”促銷活動,宣布在價格下調的同時,對降價以前購車的消費者給予差價補償。“原動力”自上市到“夏日風暴”以前,只賣出了1256輛車,以奧克斯做空調積攢下來的雄厚“家底”,拿出1000多萬元進行差價返還并不是難事。但是,對于那些規模較大的汽車企業來說,他們的客戶有幾十萬,就算每個客戶返還1萬元,這項龐大的支出也是企業無法承受的。以
上海大眾為例,去年上海
大眾的銷量就超過了39.6萬輛,如果降一次價,就給降價之前購車的消費者來一次差價返還,動輒幾十億元的費用廠家根本無法承受?梢哉f,國內沒有幾家汽車企業能玩得起。一般只有新興的汽車生產商在市場保有量很小的情況下才可能作出降價補償協議來吸引消費者。
變相降價不算降 今年車市的流行詞匯之一“04款”,是經過去年激烈價格戰后汽車廠商的一招殺手锏———通過產品升級換代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配置增加不少但價格保持不變,避免直接降價的尷尬。如果把僅變動一些配置就算作一款新車的話,2003年中國轎車企業共推出43款新轎車,新車數量僅與美國市場相差10余款。據統計,2004年大約會有50款左右的新
乘用車上市。在這種降價不如推新車的市場情況下,消費者手里拿的降價補償協議形同廢紙。
另外,根據往年的經驗,一家汽車生產廠商不太可能在一年之內多次調整車價。在上半年
通用、
大眾、東風三大廠商紛紛降價之后,廠商的指導價不太可能再次調整。所以經銷商承諾到年底若有降價將返還差價,只能是對消費者的心理安慰,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