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增長也是非常可觀的”,
日產汽車公司
總裁兼CEO卡洛斯·戈恩日前表示,鑒于在兩年前制定發展規劃時,
日產對中國市場的預測較為保守,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不會調整中期事業計劃。
不過,面對低迷的車市,并不是所有的汽車企業的老總們都像戈恩一樣從容不迫。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宣布降價或實施優惠促銷;幾家主流轎車合資企業相繼發生人事變動;為減少庫存帶來的資金壓力,不少企業被迫調低生產計劃;零部件企業剛剛應對完主機廠降低采購價格的挑戰,又接到了限產的通知;繼成都之后,
北京、深圳的
經銷商開始轉讓辛辛苦苦爭來的4S專賣店……在汽車行業的全價值鏈上,車市增速放緩的波及效應都已顯現。
其實,從中國汽車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考慮,暫時的增速放緩并不是壞事。首先,從市場角度看,車市增速放緩的原因不是市場飽和,而是受宏觀經濟環境、消費者心理等諸多因素影響,放慢了增長的腳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銷售汽車255.36萬輛,同比增長24.15%;累計銷售轎車113.20萬輛,同比增長31.59%……與同期歐洲零增長、美國增長1%、日本負增長4%相比,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依然強勁。
從產業角度看,增速放緩,也讓產業界有機會對汽車行業的“投資熱”重新進行審視,敗敗高速發展中的“虛火”。前兩年“井噴”式的增長,讓汽車行業的投資急劇集中,不僅是跨國公司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產能翻番計劃,一大批行業外企業和資金也開始投資汽車行業。如果按東風有限未來兩年10%左右的增幅預測,中國轎車市場產能過剩的狀況將很快凸顯,伴隨著投資風險的加劇、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一批計劃中的投資項目將不得不踩腳“剎車”,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這都有利于汽車產業的調整,有利于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從企業角度看,增速放緩也讓汽車企業有了喘息時間,能夠騰出手來應對高速爬坡階段帶來的“擴張綜合癥”———在市場高速發展階段,速度和數量是企業追求的最大目標,誰能搶先擴大產能、引進新車型,誰就能在市場上占據較大的份額。不少企業因此忽視市場需求、投資風險、成本概念、贏利能力以及網絡的滿意度等重要指標。目前的市場壓力,迫使企業在研發、成本控制、產品品質、營銷藝術和網絡服務能力上下功夫,而這才是企業長遠發展需要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車市增速放緩,也有利于消費者調整自己的消費觀念。在前兩年的高速成長期,崇尚大
排量三廂車甚至是高耗油的
SUV、偏愛華而不實的舒適性配置、購車一步到位等消費觀念大行其道,老百姓買車時往往搞不清自己的需求,對汽車缺乏了解,呈現出跟風型消費的特點。如今,暫時的冷靜讓消費者可以重新看待汽車給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有更多理智的消費者,不正是中國汽車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