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立秋,可這高溫的天氣絲毫不見回頭的跡象,
經銷商們一邊眼巴巴地盼著車市繼續好轉,一邊卻將手頭的利潤繼續忍痛割愛,保證自己還有活下去的可能。不過,最近這群頗有悲劇英雄色彩的經銷商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財大氣粗的汽車
廠商們似乎已經對經銷商的降價有所察覺,終于開始“清理門戶”,一時間,降價也成了一件冒風險的地下活動。
在國內的車市里,價格向來是最敏感的層面之一。在筆者參加過的各種新車發布會上,廠商在竭盡所能地“渲染”新車的“品味”、性能”之余,對于價格方面的態度卻向來曖昧,不是一句話帶過,就是“搗糨糊”回避記者的每個針對價格的提問。這種風潮到了經銷商層面,竟然也是一脈相承,即使是廠方官方的降價,也要被粉飾成“促銷”、“回饋”,絕口不提“降價”二字。至于目前經銷商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采取的讓利降價,則更是暗不見天日,還要受到廠商的打壓,實在也是國內車市的一大怪現狀。
其實,車商避諱價格的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價格的確過高,不值得宣傳。但現在為了保持自己的高端形象,不惜打造價格聯盟,甚至處理自行降價的經銷商就顯得有些說不過去了。前一陣,筆者的一個朋友到本市某經銷商處買車,對方報出的價格比
廠商指導價低了5000多元,這個經銷商神神秘秘地說,千萬不要對外泄漏這個價格,否則讓車廠知道了恐怕得受罰。可筆者的朋友又問了好幾家同品牌
4S店,發現這個讓利價早已是“滿天飛”,幾乎成了本市的官方價格。再想經銷商當時的態度,便透露出幾分掩耳盜鈴的可笑,不過,更為可笑的是,沒過幾天就聽說廠方開始清理這個“低價”,要力爭讓車價回到理性的軌道上來,只是不知這樣的清理之后,是不是銷量也要回落到“理性”上去。
價格的變動,本來就應該由市場來調節,只要懂一點經濟的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而且我們的有關政府部門,也正通過改革逐漸把價格調節機制回歸給市場。可偏偏現在的一些車商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儼然想通過自身的權威來壟斷車價、保護利益。其實可以看看現在的電器廠商,他們把定價權給了市場,不也活得挺好!不讓降價?還是聽聽市場的聲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