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與利潤預期都降,大眾勒緊腰帶 大眾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畢睿德上周三稱,2005年年底前,大眾在華合資汽車公司將削減成本4.1億歐元(41億人民幣)。
大眾重視中國市場屬于其長期發展戰略一部分。在德國,高福利政策從上
世紀90年代末開始已經是百弊叢生,拿救濟金的家庭并不比拿雙薪家庭差多少,上班族月薪可能還不到200歐元。雖然如今的政府已改革了福利政策,但企業要想通過減少德國產業工人的工資,應對歐元上漲帶來的成本危機卻并不容易。
繼戴姆勒-
克萊斯勒降低休假工人薪資的努力失敗后,大眾也開始加大海外投資的力度,以期轉嫁危機。大眾看了一圈,現在也只有中國這個市場的貢獻度最高,用大眾副
總裁魏智博的話講,至少是20%。
但正是在這樣一個關鍵的市場,隨著市場增長幅度放慢,大眾的地盤在不斷萎縮,三年時間丟掉了自己半壁江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從50%降到25%以下。據路透社消息,2004年上半年大眾在華盈利為2.5億歐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1.1億歐元(11億元人民幣)。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范圍內,大眾汽車集團的銷量同比僅僅增長了1.7%,由上年的247.3萬輛增至今年的251.6萬輛。大眾已經宣布把今年的利潤預期從24億歐元降至19億歐元。
大眾今年遇到的困難的確很大,由于在主要汽車市場(美國、歐洲和中國)的競爭壓力加劇,大眾汽車股價從年初至今已下跌30%。大眾的下滑還在于:它的優勢——產品矩陣被阻擊,而劣勢——低檔車高價位被放大了。大眾在皮耶希?原大眾集團總裁?上臺后,實施了以若干技術平臺為橫軸,不同尺寸產品柔性化生產為縱軸的矩陣技術,產品迅速豐富,但產品過分雷同卻遭到歐洲用戶的指責和對手的攻擊。品牌差異化不明顯,價格檔次拉不開的劣勢也伴生出來。在中國市場,由于產品尚未豐富起來,又趕上對手新產品頻出,優勢受阻,劣勢擴大的現象更明顯。
要挽救大眾在至關重要的中國市場上的地位,除選擇長春
一汽作為重點合作伙伴外,大眾正致力于全面引入
PQ35平臺,增上新
B級車,加大產品線優勢,以突破對手包圍。而大眾汽車提出的采購成本削減計劃,則是為了避開配件高價的劣勢。
大眾(中國)公關部葉文表示,削減成本計劃將會是全方位的,采購和制造環節只是一部分,他同時否認成本削減和降價會有必然聯系。目前大眾產品的配件在國內是最貴的,但維修和保養成本相對較低,降低采購成本,加強國內采購可以把配件昂貴的缺陷補上。除了降低配件成本,也有消息稱,大眾兩家在華汽車合資公司均已削減今年下半年市場費用,
上海大眾承認其廣告額度已經壓縮。此外,一汽-大眾二廠建成后,可能會采取凍結工資總額等辦法控制過高的人力費用開支。
名詞解釋
PQ35平臺 平臺技術(PLATFORM)是指同一套整車開發技術應用于不同車型,德國大眾最早使用了平臺技術概念。
捷達使用的是PQ32平臺,
寶來和
高爾夫使用的是PQ34平臺,現在大眾正在全面推廣PQ35平臺,這個平臺雖然以
A級車,即
小型車為主,但也可以生產大一點的B級轎車,既能生產新
POLO,也能生產
帕薩特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