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中國汽車業的迅速發展,“民族工業,自主產權”已經成為不少廠家吸引人們目光的響亮口號。不過,圍繞著這些車的一系列有關設計專利的糾紛,從
豐田與
吉利、
本田與
雙環到眼下引人注目的
通用與
奇瑞之間的口角與訴訟,反映出獨特與個性化的設計這一問題之重要已經不能夠對其有任何的忽視。
由于目前國內汽車的自主設計能力正在起步階段,所以不少作品身上有著海外著名車廠產品的影子實在是在所難免的。但自主設計與完全的抄襲之間畢竟有著本質的不同,只有堅持前者才能夠真正不斷取得進步,進而如日本、韓國那樣逐漸自成一派快速發展。
不少國內的汽車制造廠往往將海外的汽車制造生產線連同產品一起引進,起步成功之后就依托著最初引進的底盤與引擎開發新產品,海外同一品牌的最新產品往往是他們最經常也是容易模仿的對象,這往往成為海外汽車公司提出侵權甚至引發訴訟的主要原因。有些車廠還將自己的商標設計得非常接近海外著名品牌,或者為自己的產品起個類似于海外名牌的名字,希望以此招徠一些買主,就更加難脫抄襲的嫌疑。
據說有些車廠將自己的產品設計得如同海外著名品牌的模樣是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消費者。事實上,由于目前國內的消費水平與歐美等國相比畢竟還有不小的差距,一部分人付不出高昂的代價購買真正的進口名車,于是轉而買一輛外型類似的國產車,甚至還換海外名車的商標來充門面。但專家指出依靠這樣的消費往往難以有長期發展的希望,隨著國內經濟水平的提高,這樣的消費很可能“在一夜之間就消失無蹤”。
其實,如今海外的汽車設計已經非常國際化,類似與英國、意大利這樣的汽車設計強國往往能夠為歐
美日本眾多的汽車公司設計出風格完全不同的產品。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它們往往能夠提供從設計草圖與簡單模型到為不同的底盤、引擎匹配車身等繁簡不同的服務。
中華轎車就是與海外專業汽車設計公司合作的典范,而
哈飛等廠家也紛紛與意大利汽車設計公司合作改進產品,可見國內車廠還是對國際通行的模式十分了解也比較適應的。
據說對于汽車
廠商來說,設計一輛全新的汽車,所需要的費用至少是5億美元,有時甚至是20億美元。這對于國內正在創業階段的汽車制造廠來說,不能不說是個十分沉重的負擔,這也使得一些企業為了減輕成本而采取最簡單的設計方法。這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其實,國內一些專業的汽車設計公司這些年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目前就是缺乏客戶,如果能夠給他們機會,應該能夠有不錯的成果出來。
汽車的設計其實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想要在短期里創造出自己的風格當然是不可能的,但為自己的產品注入一些個性并且擺脫抄襲的嫌疑還是有可能也是必要的。尤其是作為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汽車業,借鑒日本、韓國由模仿起步的經驗當然不錯,但聯想到上
世紀50年代眾多歐洲車廠紛紛依靠個性而爭得一席之地,恐怕更具有創造性的參考價值。
資料鏈接
仔細分析世界各國汽車業的發展,借鑒別人的經驗是眾多汽車巨頭的成功經驗。可以說沒有借鑒甚至是模仿、拷貝的“拿來主義”,早期的汽車業是不可能迅速普及到整個歐美,成為執
現代工業之牛耳的火車頭。
大名鼎鼎的亨利·
福特最早發明的汽車來自于眾多公開的技術資料,以后又借鑒了當時最先進的法國車,對汽車做了不少的改進,最終設計出輕巧“萬能”的T型車,方才確立了自己在美國乃至全球汽車業中的領先地位。而法國的
雪鐵龍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涉足汽車制造業之初,完全模仿了
福特的產品甚至是制造方式,在短短的幾年里便取代了
雷諾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制造商。許多早期汽車的發明家往往不斷地改換不同的汽車制造公司,影響所及當然是各家公司似曾相識的產品。
更為經典的案例是日本的
豐田。早在上世紀30年代,原本以制造紡織機械出名的
豐田,在拆卸了一輛德國車覺得難以模仿之后,選擇美國通用的
雪佛蘭作為藍本推出了第一輛車。50年代,又從福特那里學習生產的組織與公司管理,從而成就了其稱霸車壇的雄心。即便如此,在80年代末豐田傾全力推出
凌志打入由德國、英國等歐洲車商壟斷的高檔豪華轎車領域時,依然被認為有抄襲
奔馳、
寶馬的嫌疑。由此也引來了圈內不少議論,甚至也有傳言一些公司準備就某些造型設計向日本汽車制造廠提出訴訟,但最后的結果無一例外地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