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對汽車業的影響是有的,但絕不是車市持續低迷的根本原因,并不起決定性作用———
一些汽車企業老總最近總在抱怨,認為車市轉冷主要受累于國家宏觀調控。在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的作用下,汽車企業刺激市場的各種手段只能是杯水車薪,因此汽車企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事實果真如此嗎?
不少業內人士明確指出,宏觀調控對汽車業的影響是有的,但絕不是車市持續低迷的根本原因,宏觀調控對汽車業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消費信貸上,并不起決定性作用。應該看到,汽車行業本身結構性的調整要大于外部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目前汽車行業面臨的困境主要不是由宏觀調控引起的,而是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調整,它根本不會像1993、1994年宏觀調控那樣引發汽車行業長達6年的疲軟行情,因為,市場環境完全變了。1993、1994年時,我國轎車市場的需求主體是公務用車,約占總需求量的70%;現在,私人用車占轎車總需求量的75%左右,公務用車則只占25%左右。宏觀調控一般對公務用車和經營用車影響比較大,對私人用車影響則比較小。
這輪宏觀調控和1993年的宏觀調控并不一樣,這次是對部分投資過度密集企業的局部調整,汽車市場不太可能遭遇上輪宏觀調控后的長期停滯和低迷,而是會繼續保持一個較低的增長速度。消費能力的釋放是漸進的過程,潛在消費能力并沒有完全釋放,現在的釋放期會較長。不少專家強調,現在的中國汽車產業增長速度處在一個完全合理的區間。汽車企業更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來迎接不斷加劇的競爭。
因此,對于“為什么汽車企業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這樣的問題,汽車企業應多從自身找原因,不要一味埋怨政策。同樣,企業在制定明年的戰略目標時,主要的著眼點還是應該放在企業自身,而不是政府身上。
事實上,今年也不是所有汽車企業日子都不好過。市場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在同樣低迷的市場大環境下,“轎車廠家冰火兩重天”的一幕。在市場轉冷時,有的企業銷售大滑坡,有的企業卻在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它們不僅能完成原定的預期目標,而且將向更高的指標攀登。譬如,
上海通用正以高于行業平均增幅的速度上升;
一汽豐田完成近7萬輛銷售,增長62.8%;
長安福特今年已完成近4萬輛,增長217.7%;
廣州本田已完成15.5萬輛的銷售,增長70.2%。尤其突出的是
北京現代,僅靠
索納塔和
伊蘭特2款車型便實現單月銷售1.67萬輛,已完成11.9萬輛的銷售,在轎車中躍居第4位,同比增長162%,預期目標13萬輛不僅能實現,還準備向15萬輛沖刺。雖說在任何時候,機會對所有企業都是均等的,但為什么在轎車市場整體銷售增幅逐月大幅下降之時,這些企業卻能夠逆市而上,創造出驕人的業績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些企業眼睛朝內,注重修煉內功———科學認識形勢,正確認識自己,認真研究消費心理,細分市場需求,在產品配置的取舍上認真進行市場調研,以科學數據為決策依據。在利潤與銷量不可兼得時,取銷量而舍利潤,再從攤薄成本上力圖彌補損失,降價是按產品的合理利潤率一步到位打動消費者。不圖短期效應,不向
經銷商壓貨,使得渠道庫存一直保持在較小幅度內,并精益制定短期和中期營銷策略,從而打開市場缺口。
從車市“井噴”到現在的平穩發展,汽車企業競爭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根本的競爭要轉入到技術創新能力、車型換代能力的競爭上。企業具備技術創新能力最好,這需要時間,在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下,依靠合資合作提升車型和換代也很有競爭力。真正的企業家就是應該在市場下滑的時候顯示出自己的真本事。每次經濟調整都會淘汰掉一批企業,但企業不能因為這種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畏懼,關鍵是要修煉好內功,具備隨市場變化靈活應對的能力。請相信,企業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埋怨責怪別人是沒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