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只被無休止、無間歇的新車型塞壞了的胃,現在食欲漸開,蠕動有力,中國車市的“脾胃”正在慢慢恢復。
1月至4月我國汽車產銷形勢整體趨好,“加價時代”再現,多款車型訂車需要等待,不少排隊熱銷車提貨市價都上漲了數千元……關于車市再度復蘇的分析眾說紛紜,但未被人注意到的是旺銷的這幾個月恰是新車上市密度較為淡靜的幾個月,除了途勝、開迪幾款車是邊緣化的多用途車外,轎車新上市的只有產能有限的皇冠和頤達。
新車入市慢了,市場走量快了,這是巧合嗎?值得掂量。
經歷過前年和去年“井噴期”的汽車界人士,都會知道“亢奮”一詞的血壓讀數。那時,幾乎每周都有新車下線,甚至上午有新車下線,下午就有反應敏銳的競爭車型宣布推出降價的新款。
在這場新菜川流不息地被端上桌子的盛宴中,赴宴者的胃口(消費者錢袋)是有限的;放菜的桌面(市場容量)是有限的,產能和在建產能是年銷售量的兩倍以上,而從此前的“十年不變老三樣”突然跳到“一年變出三十樣”,于是,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病隨之產生。
消費者多年轆轆的饑腸,突然間被倉促地塞進了一大堆東西,有精美的食品(好車)、隔夜的“陳茶”(改頭換面的舊車)、有香無味的“仿膳”(與海外同型不同質的減配車),鐵釘、砂子也不乏其中———在眼花繚亂中,消費者們隨便揀一塊就下了肚,沒有時間咀嚼、體味。在“消化”(使用)過程中,那只受了傷的“胃”開始抽搐、隱痛和劇痛,痛到你買了一輛車后、才知道什么是好車的時候。
被廠商新車推出的速度、廣告、概念轟炸得暈頭轉向,期待上癮、游移不定,永不出手。同事的一位朋友托她買一輛千里馬,到車場后突然相中了一輛CRV———她自己和我們都完全不知道她要買什么。結果她看了半年,什么也沒買,恍然如在夢中。什么是最好的心上人?哲人說:是恰好在你獵奇感退潮期出現的那一個女孩。這話用在車市上就是“最靠后出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好的車”。
在刺激過度、過頻的情況下,消費者對強刺激已經麻木不仁。即使你是天香國色、曠世名車,一天一個也挑花了眼,對價格和車型麻木不仁,喪失了胃口、欲望。
即使你是精心打造、舉世好評,在這亂緒紛揚的市場上,你也只是流水席上一道快餐,可能被動一筷子,也可能一筷子都沒動。放眼望去中國車市上,到處是遠艦、POLO(三廂)、陽光(舊款)、榮御這樣精美的半消化物,賽納、畢加索、307這樣優異的車型也成了夾生飯。
引進一臺新車,開模、排產、訂件、測試、推廣、技術轉讓費,沒有十幾億砸不下來。同時,新車訂價又與產量和零部件批量供貨價格緊密相關,為了降低售價競爭市場,廠商排產預期訂在一個較大的基數上,但是,只生產了1/10、1/5市場就走不動了,前期的投入成本像一大塊淤血積淀在企業財務報表上,要靠肌體幾年內慢慢攤分、吸收。
奧迪市場部部長肖敏認為:即使對大家有利,廠商之間也難于形成一個“新車緩上”的同步聯盟:“現在的新車推出較少是偶合而非大家統一動作和約定。目前各大汽車品牌都全系列進入中國,按既定的時間表走排產程序,這個時間表做到了3年后、5年后,甚至10年后的規劃。所以,集中落地的新車多是在幾年前開始孕育,很難對應當時新車投放多寡隨機改變。”
今天,晴朗的車市天外依舊雷聲隱隱。因為各個生產廠商新車作坊的火焰還在灶上熊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