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換技術帶來的技術缺失和市場失守,終于讓政策制定者們痛下決心,轉變策略——中國汽車工業就此進入從合資時代向自主時代轉變的過渡期。
在這一時期,中國汽車工業界面臨兩條發展路徑——其一,在傳統產業模式下追趕跨國公司;其二,實施跨越發展戰略,發展面向未來的汽車電子技術,在相近的起跑線上和國際巨頭一較短長。兩種路徑的選擇,或許將決定中國汽車工業的未來命運
在剛剛通過的汽車十一五規劃中,大力扶持自主品牌的戰略被重點提出,終結了“以市場換技術”為主導的產業發展路線。
追隨拿不到核心技術
自上海大眾引進桑塔納轎車以來,國內合資汽車廠家一直采取引進國外企業先進、成熟的產品進行組裝生產或進行適應性改造。為了延長產品生命周期以獲取最大利益,跨國公司采用了拖延向中國市場投放換代車型的策略,中國汽車產業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
雖然最早引入的桑塔納車型國產化率已經達到98%,帕薩特、POLO等近年來引進車型的國產化率也已超過70%,但合資工廠的操作仍停留在裝配的層面上。在整車開發以及發動機等核心技術的開發上,仍進展緩慢,完全受控于外方。
而隨著跨國公司逐漸滲入汽車銷售領域與汽車金融領域,掌握產品知識產權的外方在合資廠家中的話語權還將進一步提升。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認為,在汽車行業,自主品牌發展正處在“邊緣化”的險境之中。一是市場“邊緣化”,汽車市場90%份額由跨國公司品牌占領;二是技術“邊緣化”,盡管與跨國品牌的合作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但并沒有換回汽車研發的技術。
長安汽車集團總裁尹家緒的擔憂和李書福類似:本土汽車企業正從市場的領導者轉變為市場的追隨者,并面臨著空心化的危險境地。如果沒有強大的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作為支撐,本土企業就會失去話語權,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的獨立和安全。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將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寫入全會公報里,“自主創新”的理念上升至政府運籌層面,汽車業“以市場換技術”路線,隨著政策風向的轉變開始降溫,而“自主創新”漸趨升溫。
追趕還是抄近路?
談起各大企業的規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張興業頗為欣慰:“從企業的‘十一五’規劃來看,大家都把自主品牌提上來了,過去沒有人提這個,這是很有特色的,值得注意。”
一汽集團也勾勒了宏大的藍圖:到2010年總量銷售為2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100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20%,銷售收入達2200億元。
南汽在收購英國羅孚汽車后也宣布將正式開發自主品牌。
但自主創新的路該怎么走?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歐陽明高認為,為了使我國20年后不僅成為世界汽車生產大國,而且成為汽車技術強國,對于具有戰略性、對未來有重要影響的新一代技術,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看準方向,將其作為國家的產業發展目標。
他看好的突破口方向是汽車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