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認為,傳統的汽車工業已經發展了上百年,在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等核心技術方面,已日臻成熟,而中國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依舊很大。如果中國汽車業的自主創新,是沿著這條道路追趕下去,無疑是重復別人走過的道路,實現真正的趕超將很艱難。
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背景是——繼亨利?福特的流水線生產和豐田喜一郎的精益生產模式之后,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正迎來以汽車電子為代表的第三次革命。
目前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正沿著節能、環保和安全三個方向發展。而解決這三大問題,都已經非傳統機械技術所及,而正是汽車電子的舞臺。
院士建言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而這一趨勢已經被汽車行業外的專家所看到,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
2002年,中科院王大恒、梁家遲院士等十多個院士聯名向中央上書,提出要實施推動汽車計算平臺工程。工程的核心是信息技術和汽車產業的融合。
這一建議受到中央高度關注,溫家寶總理親自批復“由國家發改委匯同信息產業部盡快研究”,曾培炎也有“請發改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聽取企業意見”的指示。
“其實,汽車電子項目一直很受重視,但出于國家安全考慮沒有向外界披露,相關工作一直在進行。”信息產業部科技司高技術發展處副處長倪小龍介紹,汽車電子專項工程在2003年4月正式立項,2005年初正式完稿,最終確立發展“汽車計算平臺”。
信產部科技司前期調研的一個發現是,雖然國外汽車產業早已認識到汽車電子是大方向,但由于長期以來汽車整車生產跟零部件是一體化集團運作,組建了非常完整細致的產業鏈和產業基礎,要實行轉型也相當困難。所以,直到1997年汽車制造和零部件逐漸分離,汽車電子產業才開始專業化。但對中國來說,沒有歷史包袱的制約,輕裝上陣反而成為中國的優勢。
倪小龍認為,中國在通訊領域為什么可以后起直追,甚至能在3G標準上與國際巨頭分庭抗禮,就是“順應趨勢,找準技術方向,走集成創新跨越式的發展路線,才是發展的機會。”
汽車電子也承載著類似的角色。“推進汽車計算平臺是一個關系到兩大產業能否自主發展的核心問題。”倪說。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電子技術分會秘書長何玉軍從“是否真正擁有自己的汽車產業”的角度看,也認為“汽車電子將是解決汽車行業自主創新、形成技術體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