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推進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任務,把長期困擾我國汽車人的一個老問題再次提到了政府汽車管理者的面前:幾十年來,我國在汽車管理政策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一點兒也不亞于任何一個汽車新興大國,但為什么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卻沒能如政府管理者所期望的那樣呢?除了作為產業微觀主體的企業必須承擔起應盡的責任之外,政府管理究竟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顯然,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那些關于要不要政府管理的爭論。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大國的今天,我國的汽車管理部門正面臨著一個全新的課題:如何讓政府的相關管理政策真正為提升汽車產業競爭力服務、為建設汽車強國服務。
我們認為,政府為汽車產業服務,當前至少要在如下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變政策管制、政策控制為政策服務。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用指令性計劃完成幾乎全部的資源配置任務,政府管理的顯著特征是全能型、管制型。這樣的汽車管理,所導致的結果是汽車市場長期萎縮,技術進步近乎停滯,汽車企業越扶越弱,汽車產業更談不上什么國際競爭力了。改革開放之后,政府汽車管理從政策內容到管理形式都有了重大轉變,政府職能逐漸從企業經營中退出,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實踐證明,這個時期以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借助大規模合資合作、實現“以市場換技術”為基本假設前提的汽車管理政策,盡管在推動國內汽車市場快速發展、促進汽車企業全面合資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它終究不能克服其內在的控制式管理帶來的弊端,因而在提升以自主創新能力和培育優勢企業為核心的整個汽車產業競爭力方面收效甚微,第一代汽車產業政策中關于產業管理制度創新、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產業技術素質提高等關乎產業競爭力的關鍵目標均未能如期實現。
現在,當我們面對全球范圍汽車產業調整的現實機遇,面對國內汽車產業結構升級的艱巨任務,面對與跨國公司競爭的客觀需要,面對自主品牌的成長壓力的時候,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汽車管理政策要在提升汽車產業競爭力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變管制、控制為服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基礎性作用。
其次,政策服務必須全面系統。汽車產業關聯性很強,涉及的資源要素也很多,不斷促進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除了需要政府具有支持產業發展的強烈意愿之外,政策管理還必須在一系列方面提供產業發展需要而企業自身無法有效滿足的各種服務。例如,建立科學高效的產業管理體制、鼓勵和推動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提高人力及其他要素資源的政策管理效能、加大對產業自主創新的支持與激勵、支持建立科學的創新成果轉化制度、創造公平統一的競爭環境、優化汽車貿易條件、維護產業國際合作秩序,等等。
近年來,政府在管理和服務汽車產業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例如,開始實施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并陸續出臺了相關配套措施;有關部門還先后頒布實施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構成整車特征管理辦法》等新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有關法規和標準;有關部門正在支持建立與發展汽車產品出口基地、國家級汽車技術中心、重點學科人力資源建設等事業;與此同時,汽車產業國際合作秩序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政府有關政策還是不夠系統,還有一些應該加強政策管理的環節缺乏可操作性政策。
三是,政策服務必須切實有力。系統完善管理政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執行和落實政策更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從政府政策管理角度看,我國汽車產業發展中碰到的許多問題,包括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產業規模效益低下、地方保護屢禁不止、競爭環境時好時壞、關鍵技術難以突破、重點產品后繼乏力、主流企業缺乏優勢、配套產業形不成支撐等等,之所以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關鍵不是缺少相關管理政策,而是政策執行不到位、政策服務方法不對頭造成的。
強調政策服務切實有力,就是要切實改變過去那種有利的地方政府部門之間“越位”搶著管、沒利的地方政府部門之間“缺位”相互推諉誰都不管的局面,把各項法規、各項標準、各項政策扎扎實實落實到位,其實質,就是強調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益。
政策真正為提升產業競爭力服務,雖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