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源動力,政策則是行業發展的導向,直接決定產業發展是否能滿足市場需求,企業是否有競爭力。可以說,有競爭力的政策才會催生有競爭力的企業。對于中國汽車產業而言,政策不力導致產業發展不力已屢被詬病。那么我國汽車產業政策的競爭力在哪方面有缺失呢?
對既得利益者過度保護
“事實上,一直以來對汽車工業的保護既扼殺了企業的競爭力,又限制了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在談到汽車政策的問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毫不客氣地點評道。
他認為,政府部門在制定游戲規則的時候出現了偏差,沒有致力于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企業就像魚塘里的魚,哪些魚真正具有競爭力,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他分析道,“政府的責任并不是認定哪些魚更有競爭力,其責任應該是保持魚塘里的魚有個最適宜生長的外部環境,并防止不正當競爭。”
“宇通集團2004年年產客車18275輛,而在1993年時宇通只是一個年產708輛客車的地方小廠。如果國家像管轎車行業一樣管客車行業的話,宇通一定不是被保護、被扶持的對象,甚至有可能成為國家限制的對象。”李京文以宇通發展的例子來論證轎車業原有管理方式的失敗性。
在對比了日本和韓國發展汽車工業的經驗后,他認為讓汽車產業進入自由化階段更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對自主創新支持不力
華晨集團副總裁趙福全從企業的角度分析了現有產業政策的競爭力。他對記者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得到公平的對待。比如排放,國家在推廣歐Ⅲ、歐Ⅳ排放標準,合資企業可以直接從其外方母公司拿來,經濟成本低,而國內公司則要一步步地研發。”
他覺得國內現在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不夠,這種法規上的拿來主義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此,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莊人雋也有同感。
“實驗結果顯示,現有燃油的辛烷值是適應中國實際情況的。但在定國Ⅲ排放用燃油的標準時,卻要采用歐洲的標準。”她以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件說明,“我們汽車業是一定要發展的,哪怕問題再多也需要給企業機會去改進。但改進的目標是什么?是標準。為什么要將我們的標準讓給外國人去制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