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告訴記者,美國、日本和歐洲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制定自己的汽車法規和標準,為的就是能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我國卻全面參照國外標準,不僅會抑制國內企業開發的積極性,也容易讓外國公司遏制國內公司的發展。
此外,在企業稅收上對自主企業支持不力也是問題之一。在現行的稅費政策中,外資和合資企業享受著“超公民待遇”,在很多稅種上可以不繳稅或少繳稅,而內資企業相比之下卻承受著高得多的稅費。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WTO與APEC政策研究室主任黃永和認為,討論是否要在稅費政策上鼓勵自主研發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問題———內資企業要求與合資公司有同等的稅費待遇;如果汽車企業搞本土研發,國家應該給什么特別支持的政策。到目前為止,相關的具體政策還未出臺。
相對于技術研發,政策支持滯后
雖然自主研發的承載實體是研究院所和企業,但當他們完成了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后,卻遭遇了新的尷尬:由于政策沒有跟上技術進步的形勢,很難取得下一步進展。
天津清源電動車公司研制的純電動轎車開了我國電動車出口的先河,但其負責人卻向記者抱怨:“產品在國內無法銷售和上路,因為沒有相關的法規標準,不能上公告!
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認為,在過去的兩個“五年計劃”中,政府缺乏集中投入與統一規劃是造成中國汽車產業戰略空洞化,特別是競爭力空洞化的首要原因。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歐陽明高認為,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政府在汽車工業自主創新方面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他以日本豐田公司發展燃料電池客車時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豐田公司需要對其新一代燃料電池大客車進行運營試驗,卻沒有相應的法規。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土交通省就特批其在東京上路試用,為豐田公司提供了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和完善的機會,同時為政府頒布其法規標準收集依據!
他告訴記者,我國自主創新的電動汽車就很難得到這樣的特批,導致“上路難”、“建站難”等問題,這直接導致中國自主創新的汽車產品無法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