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揚眉吐氣的一年,其產銷量突飛猛進,在市場爭奪戰中幾乎與合資品牌打了個平手。然而,自主品牌廠商提升產品內涵的創新能力卻不容樂觀,諸多自主品牌依然沒有走出模仿的陰影。近期,調查顯示國人對于自主品牌車型已經有了非常良好的印象。意識到個性是產品的生命,2007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集體興起換標熱。
吉利公司花費360萬元、歷時近一年時間征集的車標年前揭曉,新車標背后是吉利公司的重大戰略調整;比亞迪在F3獲得市場勝利之后,新品F6也掛上了鮮亮的新標。換標熱顯示出中國民族汽車企業品牌自我意識的覺醒,然而,創造產品獨特個性卻比換標要艱難得多。
創新難,難在文化底蘊
中國汽車創新難,難在文化底蘊上。世界著名的設計師,無不集專業與人文素養于一體。設計師在用自己頭腦思索之時,也是在用民族精神思索。一位美國著名金融家說:“現代社會中著名品牌早已超越一般意義的商業信任,演變為一種信念或者文化的象征。”
由于大一統文化陰影未散和行政至上的科技管理模式影響,眼下中國最缺的就是具人文精神又有企業忠誠度的設計師,所以中國產品設計從臺燈到汽車能凝聚民族個性的作品都很稀缺。中國汽車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也是硬件多于軟件,體制競爭力頗弱,研發人員中匠人多于思想者。
從“思想不值錢”到把思想“量化”,這樣的思路注定中國工業設計必然難有偉大作品。相比之下,中國汽車民營企業經營者從資本利益出發,會有更寬松的氛圍激勵研發人才成長,而國企背景的大汽車企業因產權控制需要卻不容易創造靈感成長的寬容環境。
一些大汽車國企研發設計人才頻頻跳槽民企,可能不僅是收入問題。“創新”是國有大汽車企業管理者的政績考核指標,非量化不能評價;而對民營汽車企業而言“創新”是否貨真價實,則是生死相關之事。然而,展望2008年,盡管中國自主汽車產銷量會再創新高,而含金量高的個性化產品依然會如沙中之金,民族汽車設計大師的位置依然會空缺。為追逐短期利益,知識分子的批量制造與異化,依然是創新的主要障礙。
創新不能走“復制”捷徑
買設計是條捷徑,但買“創新”也最脆弱,還易淪為另一種形式的復制。“中國要素”誕生于企業要素之中,誕生于個體對世界的理解中。當國外著名設計師都極力在表達出自己民族的“神秘要素”之時,中國設計還停留在長官意志及宮燈、扇子等古老象征上顯然不夠。能對董事會具影響力,能與老板平起平坐討論設計問題的設計師,才是中國最迫切需要的。不摒棄中國傳統的科技管理模式,“創新”有名無實的現象就還會持續下去。
自主品牌出現換標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開拓出口市場。據悉,吉利、比亞迪及長城等民營汽車企業都已制定宏偉的國內外市場開拓愿景:長城公司的目標是國內與國外市場比例為1:1;吉利公司2015年將達到2/3的產品銷往海外;比亞迪的口號是,2025年產銷量全球第一。自主品牌走向世界,LOGO的現代感確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誰能創造出耐克、麥當勞那樣百年不衰的個性,誰就有希望在全球汽車市場切到最大的蛋糕。
經調查,國人喜愛自主品牌
從國內情況看,據麥肯錫公司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多數中國消費者更信賴國產品牌。在6000名受訪者中,有53%的人表示更青睞中國品牌,只有11%的消費者表示對國外品牌有“強烈”或者“適度”的偏好,而在這些人當中依然有近半數的人表示,如果質量或者價格相當,他們也會轉而選擇本土品牌。雖然在電子和汽車行業外國品牌的支持度相當或者超過國內品牌。
但麥肯錫的調查顯示,在汽車行業中國品牌的受歡迎程度正迅速增長。比亞迪、奇瑞、吉利汽車銷量的飛速增長,是中國消費者對中國汽車品牌信任度增加的最好證明。對于自主品牌汽車而言,這是一個極為鼓舞人心的消息,但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國人也同樣青睞具有獨特個性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