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豪賭”自主品牌 40億用于硬件投入
4年前,上汽集團進入“世界500強”,總裁胡茂元說,到2020年上汽要成為與通用、豐田等平起平坐的世界上第六大汽車制造公司。兩年前,上汽宣布要投資136億元打造自主品牌,半年前,又宣布總共籌資270億元投向乘用車自主品牌建設,一個月前投資40億元的上汽集團技術中心一期工程落成。
日前,上汽又展開了針對自主品牌建設的新一輪融資。有人說上汽的自主品牌之路是“一出生就風華正茂”,也有人說這是一場世紀“豪賭”。上汽已經具備了莫問前途的勇氣,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路將怎么走。
榮威550(資料圖片)
在上南合并之后,相比于一汽,一向對自主品牌建設走得比較遲緩的上汽底氣突然足了起來。不僅投入40億元成立了一個研究院,同時整合了資源,增發募集資金。在巨額投資的背后,上汽走出了一條共平臺的開發道路,形成以中國為核心,整合中、英、韓三地資源的發展平臺和開發體系,并實現“一個平臺,多種道路”的平臺互動。
40億元用于硬件投入
據上汽內部人士消息,對于自主品牌的建設,40億元只是研發中心的硬件投入。目前,超過1000人的工程技術人員隊伍已經進駐新落成的安亭技術中心,這個中心還將在未來幾年內吸納3000名工程技術人員。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公司債券和權證也已經在日前上市,這是在完成對南汽的收購后上汽集團的第一筆融資。根據規劃,這筆總計達126億元的資金將主要投入到以榮威和MG名爵為主的自主品牌建設中。
去年12月26日,上汽與南汽達成合并協議,南汽全面融入上汽,作為上汽最想攬入名下的重要資本,MG名爵正式與榮威并肩組成上汽的自主品牌陣營。在雙方擁有的英國羅孚的技術與設備統一以后,兩個品牌的后續新車型的開發和生產投入并不是個小數目。在MG名爵上,南汽已經投入40多億元,而按照計劃,后續至少要投入60億元來打造品牌。上海汽車總裁陳虹表示,對上汽而言,這126億元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幾年中打造出完整的自主品牌體系。
上海汽車高層介紹,除了即將上市的榮威550,到2010年還將推出RV車、中級車、緊湊型車等5個平臺超過30款車型,混合動力車也將在其間推出,從而形成與國際汽車技術發展趨勢相同步的,價格從6.5萬元至30萬元,覆蓋主流乘用車領域各個細分市場的寬系列產品線布局。在銷售網絡方面,上汽榮威的第一批55家經銷商已經投入運營,到2010年將達到300家。上海汽車2010年的整車銷售目標將超過20萬輛,其中出口4.5萬輛。
資金不是萬能的
在去年底,上汽收購南汽,大舉融資開拓自主品牌時,汽車行業專家賈新光就表示,自主品牌建設缺的不只是資金。
上汽榮威高層分析,中國的自主汽車品牌,整車的設計能力和生產能力都是缺乏的。這些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通過資金解決的。而將有限的研發設計能力傾向設計能力,還是生產能力的提升是個難題。從短期來講,中國的自主品牌企業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整車生產能力,也就是能夠大批量地生產具有穩定質量的汽車的能力,而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整車車身以及底盤的研發似乎不那么迫切,因為可以通過整體購買的方式實現。這也是奇瑞、吉利、長城等很多自主品牌企業,雖然已經擁有了千人以上的技術研究院,但80%左右的人主要精力要放在已投產車型的質量控制、生產支持上的原因。但國內的設計團隊短期內難以具備與國際水平接軌的整車設計開發能力,從自主品牌的長遠發展看,必須持續投資,解決這個根本問題。
去年一汽集團曾公布了一份中長期發展規劃:在未來8年將投入130億元打造自主品牌,建設4個轎車平臺,開發50款自主品牌轎車車型。按照計劃,到“十一五”末,一汽的年銷售總量要達到2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達100萬輛。但這其中包括解放卡車在內的商用車將占50%,而一汽夏利的低端乘用車也可能占到40%,其他新研發的自主品牌乘用車能占到10%就不錯了,也就是說,只有10萬輛左右的規模。來自一汽技術中心的解釋是,“奔騰”的第一代一汽只做了車身開發,第二代就會做發動機開發。紅旗HQ3下一代的方案也已基本完成,且已逐漸走出豐田的影子。一汽為“奔騰”開發的1.8升、2.2升發動機已經點火成功,進入第二輪試驗階段。而除了奔騰、HQ3,一汽還有3款乘用車項目正在進行中。
脫胎于豐田、馬自達等成熟設計實體,一汽的130億元自主研發能夠結出什么果實尚未可知。上汽的126億元自主品牌規劃也已邁出步伐。當然,上汽也不是從零開始。上汽的設計團隊可以吸納韓國雙龍和英國羅孚等全部智慧成果。上汽工程院首席工程師、上汽歐洲研發中心總經理林德瑞是全球知名的汽車設計專家,一手打造出羅孚75的全新底盤概念;蓮花兩款聲名卓著的跑車M250與EliseS2均出自其手。包括上汽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張覺慧在內的一大批國內設計師也都在設計崗位上工作了近20年,他們是從跟隨大眾、通用等公司的國外設計師一筆一筆畫圖紙開始成長起來的。上汽的設計研發團隊里,還包括德國大眾狼堡工廠的原廠長、原羅孚車身規劃專家等。這個團隊的陣容顯然已經能和世界一流的團隊比肩。
按照規劃,還有30款車將從這個團隊手中變成消費者的代步工具,他們的工作成績將在未來幾年時間里接受市場的嚴酷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