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橡膠消費量目前已居世界首位,但天然膠資源卻極度匱乏,近70%的需求量要靠進口解決。據統計,2004年我國輪胎產量約2億條,廢舊輪胎產生量達1億條。因此,如何將廢舊輪胎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已提上議事日程。輪胎翻新由于保持了輪胎的原始物性和形狀,耗用的能源和人工都較少,是輪胎制造的延伸和再加工,因此也是最有效的利用方法。然而,目前輪胎翻新卻面臨三大問題。
其一,消費觀念守舊,注重新胎而忽視翻胎。由于我國翻新輪胎質量還有待提高,很多人不認同翻新輪胎的質量,但實際上翻新輪胎完全可以達到新胎的品質。如在美國,航空輪胎的翻新率達到90%以上,高精密戰斗機F-14也使用翻新輪胎。而我國的翻新輪胎市場由于未被用戶認可,其數量與新胎比雖然只有124,但仍供大于求,使很多輪胎翻新企業難以為繼。
其二,可供翻新的胎源少,廢舊輪胎回收渠道不暢。一方面,車主缺乏輪胎保養常識,不重視輪胎的保養和維護,不按磨耗極限進行輪胎翻新再利用;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對超載超限治理不力,很多輪胎超過磨損極限仍繼續使用,因此多數車輛是“一胎跑到底”,直到輪胎徹底報廢為止。這樣既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也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若及時翻新則可利用的胎體殘值相當于新輪胎的70%。由于廢舊輪胎回收、儲存、加工處理困難,傳統的物資回收部門沒有將廢舊輪胎納入回收范圍,致使廢舊輪胎長期沒有回收渠道和回收主體,基本由個體經營者零散收購,量少且無法提供正規的銷售發票,給翻胎行業經營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其三,有關稅收政策未到位。輪胎翻新屬于環保產業,贏利空間小。在國外,多數發達國家除了對翻胎行業給予一定的補貼外,還制定了相關的優惠政策,推動翻胎工業發展。而我國在相關政策上還未與國外接軌。
因此,要縮小我國翻胎工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需要上至國家下至輪胎生產企業以及輪胎使用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