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市民張小姐開車送朋友去武漢,新買的汽車香水在車內散發出桂花香味,讓朋友感覺很不適應。車剛到潛江,平時從不暈車的朋友居然頭暈嘔吐,張小姐也感到很不舒服。張小姐當時就懷疑身體不適與汽車香水有關。隨后不到一周時間,張小姐發現香水瓶底竟多出了一些沉淀物,顏色也變得暗淡。
昨日,本報記者調查宜昌城區汽車用品市場發現:隨著私家車數量的快速增長,汽車香水的銷量直線上升,而另一方面,汽車香水的質量卻不容樂觀,充斥著大量“三無”產品。
車主:聞久了頭暈想吐
23日上午,記者在夷陵廣場附近隨機采訪了10位私家車主,其中8位表示正在使用或曾使用過汽車香水。而其中有5人表示,自己或朋友、家人在坐車時,有頭痛、頭暈、嘔吐、起紅疹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
車主王先生告訴記者,今年5月他在汽配城買過一瓶汽車香水,可一段時間后,發現身上冒出紅疹,而且經常頭痛,經醫生診斷是過敏現象。
宜昌市桃花嶺醫院陳彥醫生介紹,由于車內空間狹小,開空調時呈半封閉狀態,汽車運行一段時間后,車內空氣污濁,成分復雜。如果經常聞劣質香水,有毒物質就會通過呼吸道滲入血液,對白細胞產生影響,有害健康。
醫生建議,如果對汽車香水的優劣沒有把握就最好不要使用,打開車窗是清新空氣的最好方法。
調查:“三無”產品唱主角
目前,汽配商店、小商品市場是汽車香水銷售的主要渠道。23日下午,記者在東山大道一家規模較大的汽車用品店看到:這里的車用香水的樣式有近20款,但大多數都具有一個特點:通篇洋文。最多的是日文和韓文,英文比較少見,最罕見的倒是中文。從使用方法到注意事項、應急處置,都是消費者看不懂的外文。
“這都是進口香水嗎?”記者問。店員遲疑了一下,說:“外文的都是進口的。”而這些所謂的“進口香水”,可以還價至30元一瓶。記者發現,即使有中文標識的汽車香水,幾乎都沒有生產許可證號、生產日期、衛生準字號等標識。
在北山坡附近一家汽配店,女老板給記者推薦了一款“汽車香水補充劑”,她介紹,等香水瓶中的香水揮發后,可以添加這種補充劑。記者注意到,這瓶補充劑上僅標注了商品名,無產品說明、中文企業名、企業地址和聯系方式,屬于典型的“三無”產品。擰開瓶蓋,一股刺鼻的“強香味”立即釋放出來。
質監提醒:購買須謹慎
宜昌市質監局質量監督科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凡是在中國境內出售進口商品,必須貼上中文說明。質監部門提醒顧客,購買汽車香水時,要看清產品是否標注生產批號、生產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