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英聯全球工業聯絡部經理Crichton博士從事于潤滑油、燃料油及其添加劑的研發工作。在題為《歐洲排放法規的發展和內燃機油升級換代的趨勢》的報告中認為,由于中國排放法規緊跟世界潮流,從2003年,實行歐I、從2005年,實行歐II,中國的OEM也不得不采用各種技術手段來滿足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法規,這就需要更高性能的潤滑油,這一要求將使得潤滑油的升級換代加快。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現行的潤滑油油品標準是1995年制定的,就汽油發動機油的標準來說達到SF級別;而國外現在已經達到SL級別,而且即將頒布SM級別的標準。(注:發動機油質量等級如下:SA-SB-SC-SD-SE-SF-SG-SH-SJ-SL-SM。)專家認為,我國的油品標準與國外相比差了5個等級,也就是說落后了將近20年。
車況不同各種油品及規格共存
目前在中國,高低檔、新舊車況車輛共存的現狀決定了潤滑油市場高、中、低檔油并存的局面和目前潤滑油規格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協議標準共存的事實。中國石化長城潤滑油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張春輝先生說,目前發動機油的國家標準中涉及到的油品在美國API和ACEA的產品規格中均已被淘汰,現有國家標準無法滿足現代化汽車廠商OEM(潤滑油廠商為汽車廠商生產出廠初裝油,但不貼品牌)用油的要求,特別是大型跨國合資汽車公司的要求。
研發新品耗資大中小公司望而卻步
專家介紹由于沒有統一、先進的標準,我國現行標準基本等同采用美國API標準。但問題在于,油品采用美國標準,而汽車則從歐、日引進得多,因此我國油品供應商,為了應對歐日汽車生產商的要求不得不執行兩套標準,潤滑油既要符合國家標準,又要符合歐日汽車生產商的企業標準,得到他們的認證,即OEM認證。
兩套標準給潤滑油生產廠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巨大的經濟投入。因為,研發符合OEM認證標準的油品所必需的大量臺架試驗(通俗地說,臺架就是模擬的汽車)的投資是難以計數的。僅一個標準里的某項試驗就要幾十美元,全套標準下來要花上百萬美元,如果不成功,還要繼續反復地試驗。此外,由于引用的是國外標準,必然要從國外購進用于試驗的臺架,然而由于缺乏方法,很多臺架試驗都要到國外研究室去做。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巨頭還有實力承擔一部分臺架試驗,一些中小公司根本就望而卻步。
洋油標準適用于中國車況嗎?
于是有一些企業基本就是買來國外經過認證的油進行分裝。更有企業購買國外經過認證的復合劑,用自己的基礎油一調和,就“符合”了國外的認證標準,這不僅是國內某些有代表性的企業的做法,當然也是最快、最簡單、最經濟的辦法。
但其實中石油潤滑油公司研發中心主任付興國博士指出,這種做法是很不科學的,因為在潤滑油中,基礎油占了99%,復合劑只占1%,中外基礎油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雖然復合劑沒變,但基礎油變了,卻依然“符合”標準的說法很可笑。就算真的符合了標準,這種油品是否適用于中國汽車在中國的空氣條件、路況和使用情況下的種種工況?
張春輝主任也質疑,由于中國燃油質量的差異、中國行駛道路的不同、用戶超載等不正確的使用以及車輛技術與國外有一定差別等因素的影響,完全采用或大部分采用國外標準是否能滿足中國國情車輛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