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ia國家實驗室報告稱,其太赫茲微電子收發器Grand Challenge項目有望實現一種便攜式裝置,利用據稱是全球首個1角硬幣大小的太赫茲收發器,研制出能檢測有害和毒性材料(即使在衣服下面)的掃描儀。 這種基于太赫茲激光的裝置還能夠檢測漂浮在空氣中的有害氣體。為期三年的Grand Challenge旨在到明年論證集成化太赫茲收發器的工作原型。 Sandia國家實驗室首席調查員Mike Wanke表示,通過與基于質量分光計的系統配合工作,該裝置還能令化學檢測系統產生非常低的警報錯誤率。 該這種太赫茲收發器的根本實現技術是由Sandia實驗室及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開發的太赫茲量子級聯激光。這些固態激光只有米粒大小,能產生太赫茲激光束,輸出功率超過100毫瓦。Sandia的分子束外延沉積專家、研究科學家John Reno完美地用沉積技術在砷化鎵襯底上沉積了必要的半導體材料交互原子層。 太赫茲輻射介于微波和紅外線之間,多年來被無線電天文學家和大氣科學家用來開發太赫茲頻譜信號數據庫來識別星云和行星大氣層的化學物質。 Grand Challenge項目經理Greg Hebner表示:“當前的裝置有洗衣機那么大。我們減小了尺寸、重量和功率要求,并擴展了當前的頻譜數據庫。” 除了能檢測隱蔽的武器或有害材料,手持式太赫茲激光掃描裝置還能被用于先進的通信和雷達系統。 該太赫茲微電子收發器Grand Challenge項目目前進行到第二年,通過美國家核安全署監管的Sandia的內部實驗室定向研究和開發項目獲取資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