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車主都會為自己的汽車玻璃貼上薄膜,究竟為什么要貼膜許多人并不清楚。更麻煩的是,玻璃薄膜行業在中國還存在許多空白,致使這個每年數百億元消費額的產品,在國內卻無從考證真偽、無從檢測性能、無法判斷好壞。
空白上的"廝殺"
記者在北京周邊的汽配店里進行了不下十輪的明察暗訪發現,由于國家標準的缺失,使得市場上的汽車貼膜魚龍混雜,數以千計的品牌基本都緣于經營者信口雌黃隨手拈來的名稱。據了解,在整個領域全球的知名品牌一共才十余個,可在中國卻涌現出兩千余個品牌,像強生、日立、漢高、柯達,乃至F16等,可謂無奇不有。而所謂的世界頂級產品,也大都來自韓國、臺灣、印度,甚至美國等地的野工廠,并被冠以各種"最新技術"的"納米膜"、"金屬膜"、"離子膜"、"高強度膜"的稱號。"在薄膜市場上,李鬼起訴李逵是個常見情形,而且李鬼說不定還能勝訴。"曾被假冒偽劣數次拖進官司的福瑞達玻璃安全膜總裁喬森苦笑著告訴記者,因為假冒偽劣者更清楚怎么能讓自己聽起來、看起來更像真的。
不成熟的消費行為
在采訪中,喬森告訴記者,自從玻璃安全膜在全國風起云涌地推廣以來,一批來路不明的假冒偽劣,以胡編亂造的品牌或者想法和著名品牌相關聯來蒙騙消費者。從實際情況看,在中國,幾乎每個車主都給自己的車安裝薄膜。但實際上給汽車玻璃安裝控光膜(太陽膜、防爆膜)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害無益的,汽車貼膜是一種非常不成熟的消費行為,應當勸阻消費者,而不是通過訂立標準讓這種危害性的商業活動合法
據介紹,目前假冒偽劣汽車貼膜目前已經成為一個隱形的慢性殺手。劣質產品會在使用中揮發出大量的有害物質。而汽車貼膜的主要目的是在高溫、陽光照射情況下隔熱、阻擋有害光線,這時的高溫和強光照射更激發出有害成分的揮發、彌散。廣東就曾出現因貼膜揮發含毒物質造成車主在貼膜一周后喪命的悲劇。
"玻璃貼膜太需要標準了!"喬森無奈地開始大聲疾呼。
一波三折為哪般?
記者記得,第一次聽說國家要出臺玻璃安全膜標準是在2006年9月,那時就有媒體稱兩三個月內標準就會出臺。然而,幾個兩三個月過去了,標準仍然深藏閨中。當記者再次詢問標準化協會技術部、中福瑞達相關人員時,得到的答復居然是:"標準起草和訂立過程中出現復雜情況,暫時不好預料何時能出臺。"
究竟在標準的起草和制訂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記者幾經周折,終于了解到,2006年10月和11月,標準化協會舉行了兩次規模較大、邀請了幾乎全部知名薄膜廠家,甚至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的代表也參加了"標準研討會"。會上,標準化協會突然通知原先獨家起草標準的中福瑞達:玻璃安全膜標準還應該細分為汽車玻璃膜和建筑玻璃膜兩個單項,中福瑞達應當針對這兩個單項再次申請和交費;強生中國代理商、龍膜中國代理商希望介入標準起草。因此,如中福瑞達同意,本次標準起草單位將由原先的中福瑞達一家主導變為三家共同起草。
對此,中福瑞達做出回應:反對將本來由"玻璃安全膜"統一規范的內容拆分成"汽車玻璃貼膜標準"、"建筑玻璃貼膜標準"和"玻璃安全膜標準"三項標準,認為沒有必要。但中福瑞達的人私下里卻認為:"無非就是想通過多放標準立項數目收取更多的費用而已。"
2007年3月,標準化協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從強生和中福瑞達兩家分別提交的標準草案可以看出,分歧在于安全膜起點門檻、高端產品性能、質保年限。中福瑞達認為,安全膜必須達到最低能夠在最薄3毫米厚度玻璃上抵御意外交通事故或者無意飛濺物的沖擊,低于這個抗沖擊指標則對于安全防護不具意義,不應當界定為安全膜。正是由于這些分歧,致使相關標準的出臺一再延期。
針對此事記者電話采訪了標準化協會負責本次安全膜標準起草論證的趙臨斌工程師,趙先生對玻璃安全膜標準起草過程中的變故不原意評論。至于說標準何時能出臺,趙工仍然對標準能夠在近期出臺表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