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浙江頻道11月28日電 總產量不到全國汽車產量5%的臺州汽車制造業,卻創造了一個自主創新的奇跡:吉利、吉奧等企業的汽車出口量占了全國出口量的60%以上。 當吉利轎車出現在被稱為世界汽車工業“奧運會”的德國法蘭克福車展時,歐洲人感到了驚訝,他們看到了來自中國的、完全自主開發的整車造型、車身、底盤、汽車附件、發動機、變速箱和整車電子電器。
短短10年間,在臺州,這個中國“民企造車”的發祥地,轎車、皮卡、越野車、卡車、農用車等經濟型轎車從無到有,正源源不斷地駛出臺州跑向世界。
充滿活力的造車“金字塔”
臺州市經委負責人張銳敏向我們描述了臺州民企造車的金字塔結構:它的最頂層是吉利、吉奧、彪馬等5家整車生產企業,而它的基座卻是由2533家汽車零配件生產企業構成的。浙江省汽車零部件產業每年400多億元產值中,有180億元是臺州零配件企業貢獻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先后授予臺州的玉環縣“中國汽摩配生產基地”、天臺縣“中國汽車用品飾品基地”的稱號。
與國家布點投資整車和配件生產配套齊全的國有老汽車工業基地不同,臺州民企造車是從眾多民營汽車零配件企業起步的。正是這些一開始就在市場中謀食,沒有固定配套整車廠的民營汽配企業,使臺州民企造車業從萌芽期、市場開拓期開始,就有從模仿到自主創新的沖動。誰能自主創新,擁有自己的“獨門絕技”,自然能在激烈的配件競爭中占盡先機。這使得由配件業發育而來的整個臺州民企造車業,充滿了自主創新的活力和動力。
在玉環凱凌集團,董事長董西銀搬出了企業的當家產品———制動器。他告訴我們:就是這個汽摩配件的小產品,飽含了企業10年的創業艱辛。“凱凌”的創業過程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從貼牌到創牌。通過來圖來樣加工和貼牌生產,雖然讓“凱凌”積累了原始資本,但是技術控制在別人手里,品牌又用的是別人的,就像脖子被卡住了一樣,企業只能在小規模徘徊。從2002年開始,“凱凌”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組織技術力量,自主開發液壓盤式制動器。自主創新的結果是讓“凱凌”人透了一口氣,短短的三四年時間,就從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化為技術密集型企業,并成為中國最大的液壓盤式制動器生產企業。在臺州眾多像玉環凱凌集團這樣原來靠貼牌生產的汽配企業,現在正在悄悄“變臉”。通過自主創新擁有自主品牌的成果是:臺州汽配行業中有10多個產品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與此相對應的是,近10個國家級的汽車零部件專業技術中心正在籌建之中。目前,臺州汽配行業已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產品,既有發動機、變速箱、制動器等汽車關鍵部件,也有自主開發的、被國外汽車列強長期壟斷的自動變速器,EPS等產品。這眾多的第一,更使得臺州民企造車“金字塔”充滿創新的活力。
“人才+技術”的創新公式
在吉利集團的人才名錄里,我們發現許多在汽車行業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沈奉燮,曾任韓國大宇汽車研究所所長,現任吉利研發副總裁;南陽,曾任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吉利副總裁;徐濱寬,曾任國家自動變速器課題組組長,現任吉利變速器公司總經理;張克,曾任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現任北京吉利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占員工總數16.2%的工程技術人才為“吉利”的自主創新創造了條件。
吉利集團常務副總裁楊健說:自主創新為“吉利”贏得了自主品牌,而自主創新的公式則是:人才加技術。與單純的引進技術、設備不同,技術、設備是死的,只有花大力氣培養、引進人才,才能讓新技術、設備活起來,發揮出自主創新的活力。
人才加技術的自主創新為“吉利”實現了三次跨越:從1996年的技術部,到2000年的技術中心,再到現在的中國第一個民營汽車研究院———吉利汽車研究院。楊健帶著筆者來到曾在法蘭克福車展中亮相的自由艦新產品跟前,他說,這輛車內就包含著“吉利”自主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眾多產品,比如我國第一個自主設計的自動變速箱,自主開發的ESP系統……
無庸諱言,像臺州的吉奧汽車有限公司在最初制造的皮卡和SUV汽車中,免不了有些組裝的痕跡。但董事長繆雪中一直很警醒,他沒有陶醉在模仿、組裝成功的喜悅中,這家在兩年內迅速崛起的汽車整車企業也是靠著“人才加技術”的公式實現著自主創新,創立了吉奧在皮卡和SUV汽車行業中的品牌。
據“吉奧”有關人士介紹:在公司成立后不久,吉奧公司便與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院合作組建了研發中心,并引進了60多名高級工程師,自主研發的GA491QE汽油發動機其性能已達到國內一流動力水準。今年一年內已連續推出帥馳、帥凌、帥威等十幾個車型,年研發投入占整個銷售額的10%。近日,又與長春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達成合作意向,擬在臺州設立分支機構。
“自主創新是把刀,有刀就能切世界汽車市場的蛋糕!奔麻L李書福說出了臺州汽車及零配件企業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