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不下的汽車維修投訴讓眾多有車族望“修”興嘆。車壞了去哪兒修?成為大家共同的困惑。日前,記者深入呼和浩特汽修市場采訪,請有關專家總結出了汽修行業的三大騙術,并為對付騙術支招。
騙術一:超范圍經營
呼市汽修市場上超范圍經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只能賣配件的小店卻兼營起汽修。據呼和浩特市運管處汽修行業管理所所長羅忠介紹,汽修企業在取得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后,還必須到運政部門領取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才具備汽修資格。在近日呼市運政部門對汽修一條街——賽罕路的檢查中發現,有個別“汽修企業”只有營業執照,而且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是汽車零配件銷售,這樣的企業就不具備汽修資格。
另一種超范圍經營則是“小馬拉大車”,主要指三類企業在不具備整車修理資質的情況下,卻非要承攬整車維修。據記者了解,國家標準中對一二類和三類企業的裝備、技術要求有很大差異,經營范圍也有明顯區別,像二級維護、大修這樣的整車維修,只有一類和二類企業具備資格。
支招:呼市運管處汽修行業管理所所長羅忠提醒,消費者進到一家修車店,首先要看墻上證件是否齊全,只有營業執照是不夠的,還要看看其有沒有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如果看到牌匾上寫著“進口汽車二級維護”“大修各種高檔車”廣告的小維修店,一定要當心。
騙術二:出售假冒偽劣配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呼市地區汽車配件市場“亂花漸欲迷人眼”,價格比較混亂。比如夏利車的保險杠,價格最高的賣到240元,而最便宜的水貨僅售30元。一個金杯面包車的離合器,貴的400多元,便宜的100多元。奧迪保險杠在特約維修點賣3000元,而市面上只售1000元。
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配件來源的多渠道。一位修理廠的老師傅告訴記者,正廠件指由汽車整車生產商生產、銷售或由整車生產商指定的零配件提供商生產的零配件。副廠件即其他廠商生產的零配件。此外,還有的配件來自無證無照的小作坊。這三類產品看起來差不多,但價格差距很大,質量參差不齊。
支招:羅忠介紹,不慎裝了偽劣配件的汽車,輕者有可能導致汽車跑偏、制動不靈,重者會使剎車片脫落、開焊、斷裂造成車毀人亡的悲劇。消費者購買時一定要貨比三家,不可只貪圖便宜,購買小作坊的配件,為安全埋下隱患。
騙術三:技術使詐
記者了解到,汽車維修企業中不講誠信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企業不按工藝規范作業,有的維修收費混亂,有的不簽維修合同,還有的用國產配件冒充進口配件等。個別利欲熏心的企業竟然“黑”到配件只換不修,虛構故障多收費用的地步。
支招:呼和浩特市消協負責人介紹,修車挨宰的現象近年來呈逐年增長勢頭,因為大多數消費者僅僅會開車,對于汽車修理知識知之甚少,所以就給不法修理者以可乘之機,他們昧心地在“診斷”故障上賺取黑心錢,而很少能“東窗事發”。這一點很難預防,消費者盡量到信譽良好的4S店或特約維修站去修理,遇到問題,要到運政部門或消協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