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去年開始對“已顯老化”的GPS技術進行更新,改善了衛星信號,提高了抗干擾能力,以及定位的精度。但真正刺激美國急著拋出第三代GPS的是歐洲與中國合作的“伽利略計劃”。
“伽利略”計劃是一種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定位方案。“伽利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建立將于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2013年全面啟用,總共發射30顆衛星,其中27顆衛星為工作衛星,3顆為候補衛星。衛星高度為24126公里,位于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該系統除了30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外,還有2個地面控制中心。
“伽利略”系統將為歐盟成員國和中國的公路、鐵路、空中和海洋運輸甚至徒步旅行者有保障地提供精度為1米的定位導航服務,從而也將打破美國獨霸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格局。
“伽利略”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基于民用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2008年投入運行后,全球的用戶將使用多制式的接收機,獲得更多的導航定位衛星的信號,將無形中極大地提高導航定位的精度,這是“伽利略”計劃給用戶帶來的直接好處。另外,由于全球將出現多套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從市場的發展來看,將會出現GPS系統與“伽利略”系統競爭的局面,競爭會使用戶得到更穩定的信號、更優質的服務。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導航定位系統主要是美國的GPS系統,歐洲人認為這并不安全。為了建立歐洲自己控制的民用全球導航定位系統,歐洲人決定實施“伽利略”計劃。
正是由于“伽利略計劃”的軍事與民用戰略意義,美國才會如此急迫。據GPS首位制造商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言人史蒂夫·塔圖曼介紹,美國空軍會在2008年年初向美國軍工企業下達生產制造合同,而美國空軍也透露說,除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外,還將地面基地和天線的合同分別交給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和雷聲公司。
相關新聞:GPS與普通人的親密接觸
GPS的爭奪是軍事和民用戰略的爭奪,這場爭奪與普通人有啥關系呢?其實,GPS已以悄然滲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你奔波了一天,饑腸轆轆地急于找到一家快餐店時,你打開手機,點擊相應的服務欄,GPS系統就會在你的手機上顯示出距你最近餐館的方位,并標出最佳前往路線,這是我們許多人已經享受到的GPS服務。
1970年,GPS系統在美國首次出現時,僅限于地面部隊及海上艦艇正確掌握自己位置等軍事目的。而目前這種GPS完成于1993年,它的支持系統是距地面2萬公里高空的24顆人造衛星。它們散布在地球周圍,每半天繞行一周,每顆衛星都裝載著自己所處時區的時鐘,而且以時區的秒、毫秒等最小單位來計量時間。這一時間信息通過電波傳回地球,需要定位服務的地面用戶通過接收裝置,根據多個衛星傳回的時間信號之差換算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美國于2000年放寬了對GPS系統的管制,于是在各種經濟領域、民用方面的大規模應用開展起來。
隨著GPS系統定位的進一步精確,生活環境有進一步耳目一新的變化,例如收聽衛星廣播、路段塞車提示繞行和進入有交管照相機區域等等。GPS在美國的應用就更加普及了,